学校首页
在2012年寒假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摘要)
在2012年寒假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摘要)
——关于协同创新的初步认识和探讨
作者
刘志刚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2-03-02

分享

六、我校的探索与实践简述

2004年,基于学校的特色,以及自身发展要求,总结经验教训,正式提出与大院、大所、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于2005年、2006年两度写入党委工作要点。

2006年,进一步提出避免无序竞争,增进有效合作,把主动、真诚支持、服务于研究院所、企业发展作为合作的基调。首先拿出了合作的诚意和态度,随着合作的进行,效益一定会逐渐显现。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和实践与大院大所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在合作中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密切的关系,逐渐建立一批稳定的合作对象,在合作中发展壮大了学校。

2006年,学校提出并开始实施青年教师到企业、研究院所研修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实际、了解行业,增强实践能力、增长才干,建立与企业、研究院所的关系,奠定长远合作基础。

同时,学校主动并积极推进人才联合培养的尝试,包括合作导师、联合培养、专业学位、卓越工程师等项目,一直以来将人才培养作为合作的重要内涵之一。

2009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初步梳理了办学理念体系: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未为建设目标,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使命(即人才培养要推进精英教育、科学研究要顶天立地、社会服务要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以内涵建设与内涵式发展为基本途径,以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为建设内容,以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为保障条件,最终形成独有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2011年,学校对办学理念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加入了“依托两翼——大学国际化进程和开放式办学”。虽然说法上不是协同创新,但两者的本质和要求完全一致

我校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

案例之一:核学院和国际、国内核行业的合作。作为学校成立较晚的学院,核学院在创办伊始就以国际化、开放式,高起点、高水平为宗旨,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可以说核学院初步搭建了面向国际和国内行业的协同创新框架。与国际院子能机构、美国、欧洲等多所大学开展了学术及人才培养合作,与国内核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国际、国内核科学与技术领域有了工程大学的地位和影响,为核学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之二:动力学院与沪东重机的深度合作。沪东重机是我国船舶柴油机的龙头企业,专门从事生产船用柴油机,动力学院与沪东重机之间,从企业人才需求和解决科研难题开始,逐步加深合作,赢得了企业方的认可和信任,寻找到了学院发展与企业诉求的契合点,开启了双方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自主品牌的船用柴油机。

案例之三:李平教授“抓中间带两头”的合作模式。李平教授在船舶学院有研究团队,为了推进产业化,在科技园注册成立了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作为载体,连接学校内若干研究团队和外部相关企业,形成了一种协同创新的模式。

案例之四:学校主导的与海油工程全面合作。多个科研团队参与海油工程急需的技术攻关,共同承担国家项目。现在学校与海油工程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未来发展层面,双方的合作已经实现了较深度的融合。

案例之五:学校主导的大型船舶仿真。虽然学校在其中既不是总体单位、也不是系统责任单位,但是学校整合内部力量,大胆尝试和探索,努力争取上级单位和行业的认同,通过不断积累,体现了作用、赢得了支持,形成了与行业相关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创新。

在多年来开放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加强校企、校院(所)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多数院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各有亮点,但发展不平衡,项目合作多,长期合作少,尤其是缺乏深度融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OldMan  审核:OldMa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