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在2012年寒假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摘要)
在2012年寒假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摘要)
——关于协同创新的初步认识和探讨
作者
刘志刚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2-03-02

分享

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点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站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的高度,站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高度,精心筹划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征求意见稿)。

1. 实施意义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推动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能否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协同创新在实施过程中的真正瓶颈所在。

2. 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是前提、全面开放是方法、深度融合是模式、创新引领是目的,这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征求意见稿中有详细内容,不再赘述。

3. 总体目标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从四类问题出发:重大前瞻性课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要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集聚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4. 两大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一: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以“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为原则,国家加强引导、投入,高校为基础,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三方在这一平台上通过技术、体制机制和多元互动的深度融合,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其中包括四种类型的创新平台:其一为引领和主导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要围绕科学与技术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依托高校优势基础学科,开展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外研究机构合作,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其二为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依托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与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支撑和引领行业、产业技术进步,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其三为结合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和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成立区域性的研究组织,发挥骨干作用;其四为适应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发挥引领与传承作用。

重点任务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

体制上,要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虽然在这一问题上政府是主要力量,但给高校要积极参与;机制上,要突破制约创新能力的内部障碍,包括高校内部和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环境上,要建设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体制包含七项内容:一是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二是与国际接轨和以任务驱动的人员聘用分配制度,三是寓教于研、校院(所)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以创新质量和解决重大需求实效为内涵的考核评价机制,五是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六是基于实质性合作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包括合作研究和人才引进),七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毋庸置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举措。既不是重复、也不是替代,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赢得下一轮发展的先机,就能加快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OldMan  审核:OldMa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