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科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高校的重视。为了评估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国家建立了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学科建设进行评估,并开始建立以学科评估结果为依据的高校内涵建设拨款制度。学校也将学科建设转型升级作为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的五大转型升级工程之一。动力学院围绕学科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作总结和交流。
一、学院学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动力学院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主要从事船舶常规动力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行业特色明显。由于受行业、传统和发展阶段的限制,学院的学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对学科建设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受发展阶段、有关政策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对学科建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要素、内涵、评价体系等认识不清,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引导师生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工作。
由于缺乏系统规划、政策引导和有效组织,师生按照传统做法和自己的价值观,以完成任务、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很少考虑对学科的支撑作用,致使学科建设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影响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重学科数量,轻学科内涵建设
曾经一段时期,受学校按学科专业数量核定人员编制数量、高级职称比例及核定岗位津贴额度政策导向的影响,学院的学科专业数量急剧膨胀,曾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下的轮机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环境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8个二级学科,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交通运输等3个本科专业,全院56名专任教师,难以支撑如此多的学科和专业,有的二级学科只有3名教师苦苦支撑。
由于学科、专业数量与教师的人数不成比例,很难对每个学科的发展做出规划,学术方向、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工作只能疲于应付,谈不上学科质量和水平提升,制约了学科专业的发展。
3.教师没有稳定的学术方向,目标不明晰
长期以来,课题组和教师的科研活动以科研项目为驱动,以拿到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为目的,以科研项目结题验收为最高目标。经常出现一个人从事多个不相关的研究方向,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造成科学研究不系统、不深入,科研成果匮乏,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度趋近于零。
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前沿、可持续的学术研究方向,没有自己的发展目标,科学研究缺乏积累、循序渐进和逐步提高的过程,无法形成特色、优势科研方向,以至于环境、政策或人员变化时,科研就受到较大的冲击。这种情况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尤为不利,他们在老教师的带领下长期从事型号研制和生产任务,整天忙于联系业务、加工生产、现场调试及售后服务,无暇顾及学术研究。长此以往,不但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很小,而且自己成长和发展都成问题,许多人连职称晋升和研究生导师遴选都无法解决,更谈不上发展后劲。
4.标志性成果匮乏,对学科建设支撑度不够
由于缺乏稳定的学术方向和对科研产出的统筹规划,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存在创新不足、标志性成果产出匮乏的问题,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度明显不足。如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和学科评估时,学院前三年的成果如下:获省部级三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不足15篇,获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几乎为零,没有标志性人物。这些成果与学院每年5000万左右的科研到款极不相称。学院的科研成果不满足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入门条件,在填写有关表格时许多栏目都是空白。以至于学校领导组织有关专家,亲临学院帮助分析问题、查找根源、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
5.缺少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奖励和约束机制
学院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和津贴分配政策,以承担科研项目经费和教学课时为重点,没有建立与学科建设贡献度相关联的、优劳优酬的评价和分配机制;职称晋升和研究生导师遴选标准很低,没有发挥职称晋升和研究生导师遴选对教师从事高水平研究、产出高水平成果的激励作用,没有建立优胜劣汰的职称聘用、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博士研究生毕业条件极低(两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甚至鼓励博士生3年毕业,没有发挥好博士研究生科研主力军的作用,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总之,建立以学科建设贡献度为衡准的评价、分配制度,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迫在眉睫。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