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作者
石妍 李灵东
来源
烟台研究院 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3-04-04

分享

4月2日,2023年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高端论坛——青年科技学者论坛暨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仪式在烟台召开。会议主题为“汇聚青年科技力量,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旨在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促进海洋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提供新经验、寻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230余位相关院士、专家、学者和政府人员,围绕海洋科技相关领域进行研讨交流。

会议由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烟台黄渤海新区管委和我校联合承办,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海洋环境波动场前沿科学中心、极地海洋声学与技术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深海工程装备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协办。

烟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牟树青在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的高效互动与协同。他希望以承办本届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各位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的交流合作,共同把烟台打造成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高地。

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常委杨德森院士在致辞中指出,面向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国家的重大需求,积极承载国家海洋科技领域重大任务,推进海洋装备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应当作为每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更应该成为每一名涉海青年科技学者的价值追求。推动国家海洋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接力棒正逐步递交到青年学者的手中,青年学者应当响应时代召唤,勇担时代重任。

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委常委张宏军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作为海洋科技领域青年学者的一次盛会,希望各位院士专家同青年学者充分交流学术观点,积极分享行业发展经验,也希望各位青年学者肩负责任使命,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创新突破,引领时代发展。他指出,中国船舶集团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烟台市在海洋产业与装备领域的多层次合作,共同助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靖士宽在致辞中对本次大会的主题“海洋命运共同体”表示了肯定,理念深刻、 前景光明,与山东省海洋强省战略不谋而合。他表示,山东省将坚定不移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支持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建设,推动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在山东落地落实落细,同时也希望亚欧研究院发挥好产学研作用,为山东和全国海洋产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校党委书记高岩在致辞中指出,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的建设与烟台市委市政府、黄渤海新区工委管委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当前烟台研究院秉承“哈军工”精神,聚焦“大海工”定位,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学科的聚集优势,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持续不断地为提速烟台蓝色经济发展贡献“哈工程”力量,希望未来,校地双方继续携手同行,将规划转变为行动,将愿景转变为现实,为海洋领域技术创新和海洋装备高端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他表示,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为与海结缘的青年科技学者提供一个深入交流、拓宽视野的重要平台,为日后的携手合作共谋海洋科技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与会人员激荡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 让科技创新迸发更强活力,共同为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海洋强国建设,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注入新动能、提供新智慧、做出新贡献。

在大会的主旨报告环节,8名海洋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主旨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杨益新作《水下声系统目标 探测与跟踪技术》学术报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鹰作《海底 AUV 技术》学术报告;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付世晓作《水弹性力学理论进展与应用》学术报告;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副校长赵勇作《分布式光纤海水温盐深传感技》学术报告;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作《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作《构建邮轮建造全产业链,助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学术报告;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韩光洁作《“软件定义”重构水下多智能体网络:若干研究进展与思考》学术报告;我校教授李玩幽作《关于船舶动力装置动力学问题的几点思考》学术报告。

4月2日下午,6个学术专题论坛分别围绕海洋装备技术、海洋机器人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高端器件、海洋智能感知和海洋能源动力开展,50余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海洋领域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分享技术成果并共同研讨交流,积极促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发展。

编辑:霍萍  审核:霍萍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