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梦向远方行。4月2日上午,在2023年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高端论坛青年科技学者论坛上,同步举行了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揭牌仪式,这将全面提升海工领域创新资源聚合力、创新成果支撑力和海工产业驱动力。
把握大趋势 下好“先手棋”
海洋孕育生命、连通世界、促进发展。进入21世纪,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的地位日益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昭示着海洋和平与繁荣的光明前景。
近年来,工信部和山东省始终聚焦海工装备的高质量发展。正是基于这份科学审视,烟台市将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建设纳入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建设内容;今年2月,工业与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与山东省副省长周立伟一行赴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就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指导工作;并在今年两会期间,通过部省专项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和央地联动,双方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亚欧研究院列入省部共建重要内容。
“推动船舶海工装备工作在山东先行先试,体现了工信部与山东省同向同行、共同打造中国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山东样本的决心和信心。”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靖士宽表示,山东省将坚定不移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支持亚欧研究院建设,推动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在山东落地落实落细,同时也希望亚欧研究院发挥好产学研作用,为山东和全国海洋产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搭平台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是由烟台市主导,前期依托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联合区域内高校院所、相关企业,协同国内一流央企及其下属单位,发挥技术研发、政府智囊、产业促进的作用,共同建设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亚欧研究院将从面向实际需求的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出发,着力打破海陆界限、机构界限、学科界限,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环环相扣,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运载学部常委、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德森在致辞中表示的,不同于以往研究院所带着既成技术寻找企业合作点的运营模式,亚欧研究院从源头介入,“搭平台、建生态、揽资源、聚能人、展科技、惠企业”,深入对接企业,精准定位,知企业之事,解企业之难,汇聚人才引培、科技创新等优势,打通上下游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突破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以更高效的方式解决企业燃眉之急,提升行业和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作为国内船海领域行业特色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经历70年的发展,始终心系海洋、经络海洋,形成了鲜明的三海一核办学特色和优势,成为了推动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和海洋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高岩表示,学校与烟台市携手同行,合作共建的烟台研究院聚焦“大海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不断地为提速烟台蓝色经济发展贡献“哈工程”力量。未来,双方还将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学科等聚集优势,将规划变为行动,将愿景变为现实,共同搭建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为海洋领域技术创新和海洋装备高端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耕蓝海激活海工领域高质量“蓝色增长”
对于亚欧研究院未来发展愿景,烟台市委常委、副市长牟树青有着这样的期盼:“亚欧研究院的启动建设,是烟台哈工程研究院整合创新资源、赋能地方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与烟台和黄渤海新区深化战略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必将进一步促进海洋领域产学研合作,加快崛起国家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与装备研发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
据了解,亚欧研究院将主要建设“1体1研究中心N创新中心1测试中心”,即亚欧国际海洋科研生产联合体、经略海洋产业经济研究中心、N个创新中心和海工装备陆海联调与可靠性测试中心。到2027年,亚欧研究院将以“大师+团队”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借助烟台黄渤海新区三航产业园载体,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依托创新中心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在海洋装备共性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新材料技术等重点技术领域,聚集一批高端人才,产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一批成熟技术产业化,破解科研与市场对接难题,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成熟路径,成为打通海洋产业上下游、服务区域海洋产业发展的省级重大创新平台。
未来,亚欧研究院还将以“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建设产教创新示范基地”为总体发展目标,通过知识产权转让、测试中心技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和产业信息服务等方式,实现10年赋能100家核心企业,完成1000项高水准科技成果的目标任务。打造面向东北亚国际知名的现代海洋产业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建成东北亚现代海洋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