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紧紧抓住办学关键指标 加速推进转型升级工程
——在2013年寒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
校党委书记 谷焕民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3-03-08

分享

 

    第二个问题:对于提升关键办学指标,我们该怎么办?

    我认为,就我校而言,提升关键办学指标,就要更好地推进作为内涵式建设主体工程的五大转型升级工程,首先就要从加强体制机制、责任落实、约束管理等方面入手,保障五大转型升级工程的顺利实施。

    一、改革体制机制。办学关键指标不理想,在于已有的模式同评价指标体系不适应,同研究型大学办学规律不匹配。转型升级是实现发展范式转变的过程,根本上要靠制度的驱动力来推动。三次党代会以来,我们相继推出了学科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学科年度评价等配套政策和举措,效果正在逐步显现。目前,体制机制创新已进入深水区,要从政策环境上为转型升级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更加强调制度设计的协调性,更加强调二级学院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内部评价的约束性。学科建设要依托综合改革试点和院系绩效评价,加快探索并建立赋予二级学院独立、自主行驶学校授予的人事权、分配权和财权,责权利三者有机统一的二级办学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为院系创造性工作提供更大的责任、更大的权利和更多的空间。要处理好学校与学院、基层学术组织与学科建设、教师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二级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校院两个积极性,加速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学科建设体制。

    二、保证责任落实。责任不明确,就难以有效调动积极性,落实就成为一句空话。职责要到岗,就是明确目标,清晰责任,哪些是学校层面该干的,哪些学院层面该干的,那些是基层学术组织该干的,要界定清晰,谁的职责范围内出了问题,能找到责任主体,能够问责到人。落实要到位,就是按照既定目标,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谁的活谁干好,强化执行力,能够将上级的指令层层落实到位。从各学科整改到“十二五”各学院学科建设规划评审,再到“5+1”重点建设项目的评审,进而到学院综合试点改革,直至近期推进的2013年学科建设预算专项工作,2年有余。可有的学院至今没有拿出学院“十二五”整体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有的“5+1”学科至今没有明确的建设方案可以评审,2013123日下达的《关于做好2013年度学科建设专项预算的通知》,只有理学院光学工程学科和动能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按计划完成预算申报工作。 2013年已近3月份,许多学院还不清楚今年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该做些什么工作,是在催促之下编写出了难以执行的预算。到现在为止,除三个学科预算达到评审要求外,其它学院预算都需认真考虑或进一步明晰。有的学院领导班子意见不一致,一人一个想法,组织材料要靠各课题组的拼凑,机关和学院不能协调统一。学科建设水平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标志,但是有些学院、有些部门主要领导的使命、任务不清。在认识不到位和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相关工作当然就不会有清晰的思路,也很难明确责任,更不会急学校所急。更有些部门领导还不了解学科建设为何物,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的关系,那么如何去把工作目标和责任定位理清楚、定准确?做好工作、提高水平和效益也无从谈起,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就更无从体现。这些反映的是责任问题,首先是责任心问题,然后是责任划分和责任落实问题。我们的许多办学理念都是全校上下高度认可,学校内外高度赞扬,主管部门高度评价,为什么一到实行层面就问题种种,指标总是上不去?我们的工作到底是方向、理念、指导方针有问题,还是责任心、执行力有问题?

    三、加强约束管理。要强化约束管理,保证目标的实现,指标的提升。南理工通过设定硬性指标,强化约束管理的方式,短期内使一些办学关键指标得到迅速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我校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在职称评定、博士毕业等方面设定高门槛的硬性指标,严格坚持标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原本想都不敢想的SCI有了,而且逐年大幅提升,年轻老师成长起来了,研究生也拿到国家的奖励了,高水平科研获奖不断产生。许多例子都证明,加强约束管理是使目标任务得到迅速提升的有效途径,我们今后也应该以学科评估的各项关键指标为引领,通过加强约束管理的手段,保证各项指标的尽快提升,对于达不到预期要求,完不成既定目标任务的,进行问责。

    此外,强化约束管理,带头人的作用是关键,领导思路起决定作用。航建学院的领导班子是全新的队伍,潘信吉书记上任伊始,面对缺少院长、自己不懂学术、学院学科方向不清等问题,敢管敢干,敢于碰硬,带领骨干力量率先高质量地完成了工信部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毛继泽,从一个普通教师第一次走上领导岗位,不畏困难,勇担重担,和潘书记一起,利用这个寒假,完成了2013年的学科预算,除了三个试点学院,他们的学科预算是质量较好的。理学院苑立波教授,未雨绸缪,多年的培育,使理学院去年科研经费超过了1000万元,且主要是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专项,涌现出杰青苗子,有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数逐年提升。核学院张志俭院长,带领学院领导和骨干教师不断谋划,理清核学院的发展思路,在国际交流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学科骨干和年轻人,更是通过多渠道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虽然存在学科队伍数量偏少的情况,但学科建设的成绩在逐步显现。领导重视了,没有做不了的,领导思路清晰了,没有做不好的,带头人是关键。

    上述三点是以我校学科建设工作为例,加速推动五大转型升级工程,实现办学关键指标提升的保障举措。就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在此次评估中暴露出的问题根源进行分析,我们还应有如下认识:

    1.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

    我校“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中的发展思路和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大转型升级工程,很多老师尤其是各职能部门领导均耳熟能详,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在各使各的力,合力接近零。应该明白,人事、科研、外事、研究生、教务等相关工作就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工作,只是通过学科建设的目标和理念进行统领和指导,使各项工作有方向和抓手,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局观念和开放的思路,其实这都是做好工作必须考虑的,并不是额外的负担,所以关键问题是如何按照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标准来理解和明确相关工作的目标、范围。从上面讲的各种情况来看,无论是学院还是机关部门,认识还没统一,更没有到位。

    2.问题不聚焦,目标不明确

就这次学科评估结果看,甚至与一些非研究生院高校和地方高校相比,我们前进的步伐太慢。只看名次,很多人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去认真理性分析名次说明什么?得分说明什么?一些学校走到我们前面又说明什么?一些学院、有些部门没有去认真分析找出学校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没有去研究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负的责任,也因为认识不到位,缺乏理念,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范围不完整。所以,不清楚在学科建设或者在促进学校发展中该干什么?怎么干?全校上下还远远没有形成学科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表现就是:缺少危机意识、思想不开放、责任意识不强、政策不到位。

针对上述两点,我们要切实从认识上和政策上加强。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全校上下要不断深刻理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和内涵,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理念,统一对高水平队伍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及高水平学科基地建设内涵的认识。各学院、学科要认清使命、深思问题,不断清晰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各部门也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晰工作任务和职责,不怕问题,要勇于解决问题,准确把握我校目前学科建设的核心、关键问题,转变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理念,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建设需求,提出思路和办法。从学科评估的分析结果中还可看出,学校的发展要以坚持和发展传统优势为前提,特色即优势。特色优势发展较易,新生长学科发展较难(即使在名校也是如此),进入名列前茅学科更难。那么,如何围绕学校特色发展,各学科该做些什么?如何确定学科方向?如何锻炼和培养队伍?每个学科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学科带头人如何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作用和积极性?必须学院上下统一思想,机关各部门针对各学科需求与学科合拍,针对各学科的不同情况,具体事情具体处理,差异化服务和支持,注重引导与配合,全校上下形成合力。三次学科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来看,能有引领作用的学科及绝对名列前茅的学科才能突显学校发展实力。学校的优势由两方面因素来体现:一是学校名列前茅学科(排名前3或得分85分以上)数量较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发展稳健的985学校;二是若干个特色学科名列前茅(这样的学校占决大多数)。我校参评的18个学科中,名列前茅学科仅有1个,弱势学科(后50%或得分70以下)6个,其他学科也不突出,无论与研究生院高校还是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甚至于非研究生院高校、无明显特色优势的非国家重点大学相比都显示不出优势,一些学校排名远在我校后面的其他高校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快,所以可以感觉明显的压力。我校的“三海一核”优势特色学科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何时排第一?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何时得分80以上?其他学科应与我校主体学科紧密结合,针对学科评估中关键指标不强的问题,探讨解决和突破发展的思路,立足特色,变压力为动力,从现在开始,踏实推进。

    2.政策保障,形成氛围。

    学科平台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硬件平台,包括完备先进的教学、研究设施和工作环境、配套的后勤管理和校园环境;另一方面是指软件平台,包括科学的发展思路、先进的领导观念、完善的管理体制、灵活的激励机制、浓厚的学术氛围、活跃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理念的形成和提升很大一部分要靠政策和制度环境,为此,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要围绕分工和目标完善和调整配套政策,建立起有效的政策体系,积极探索学科建设新模式和新机制,通过政策措施导向,最有效地激发广大教师的活力,全校上下逐渐形成浓厚、宽松、健康、协调、稳步、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氛围。同时,全校上下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及时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形成合力,确保政策体系的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切实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需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赵琳琳  审核:赵琳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