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聚“智”共创新境 赋“能”科技未来
作者
文轩
来源
本科生院 智能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4-08-27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始终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视察时强调:哈尔滨工程大学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

一、全方位解读:智能学院的育人之旅

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四个面向”,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生态,全面提升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能力。

1.积淀历史,铸就明日精英的摇篮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海道测量与领航设备教研室和舰船电气设备教研室,1970年成立自动控制系,1998年成立自动化学院,2020年更名为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年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学院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现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与“电气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另有“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最早面向舰船领域的控制学科,也是目前国内导航与控制领域最具“船海”特色的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价,其下设“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国防重点学科。学院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六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机器人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扎实,现有在读本科生2039人。

拥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221名,其中正高职52名,副高职79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9.28%,教授本科生授课率、教授完整授课1门及以上率(≥32学时)均为100%。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人,霍英东教育教学成果奖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3人,其他省部级人才近30人。学院拥有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突出贡献团队、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黑龙江省头雁团队2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黑龙江省教学团队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等多个优秀师资团队。

2.启迪智慧,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星

学院党委抓方向、明责任,坚持走社会主义办学路线,践行“忠诚、坚韧、团结、创新”校风,不忘“哈军工”人爱国报国初心,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全体师生成为心怀国之大者,矢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努力。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成果显著,现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等成果。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筑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为培养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自动化领域、智能领域人才而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流的质量文化,毫不动摇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理念,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汇聚一流教学资源,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产出,积极响应书院制改革,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瞄准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搭建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实现知识赋能、能力训练,并且多方面融合课程体系、保障体系、实践体系,共同助力人才产出。

3.精益求精,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坚固基石

始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工学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以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为重点,以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为手段,发挥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职能,形成多层次管理、多方位监控、多元化反馈的保障体系,在保证高质量本科教学上发挥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基础建立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校-院两级质量保障。通过注重规范管理、全面落实质量标准,注重提高效率、全程监控教学质量,全闭环持续改进,努力做到卓越管理、卓越教书、卓越求学。依托院级管理机构、基层学术组织、专业责任人及课程负责人和学生组织构建了教学日常管理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必要前提。

形成“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以 “监测- 评价-决策-优化”为核心的质量管理闭环,持续优化教育教学各环节。通过专家、管理人员和学生对课堂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环节进行质量监控。通过专业认证、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等进行质量评价。由学院及专业共同分析反馈信息,给出相关结论,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二、构筑教育金三角:智能学院的教学体系建设与提升

智能学院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构筑完善的课程建设、课堂水平提升和教材产出三大体系,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系统、高效、贴合时代需求的学习环境。在课程建设上,学院科学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在课堂水平提升方面,学院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精进教学内容,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确保学生高效吸收知识。同时,学院注重教材的创新与产出,结合学科前沿动态,打造了一批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贴近实际应用的教材。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结合,彰显了学院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前瞻视野,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1.科学构建,课程水平再上新台阶

学院大力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从平台支持、资源补充、监督评价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并且有完备的激励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推动一流课程建设、更新。学院建设录播室和实验条件,为课程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空间、设备和资金支持;响应新技术和新方法,与时俱进建设慕课,课程思政案例库,知识图谱,数智课程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慕课、思政案例库、知识图谱和数智课程等资源,构建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成立由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教发中心为领导,专家、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对课程建设方案进行评审、立项。建立课程建设的评估机制,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和反馈,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课程持续优化和提升;学院教学会议、专家培训、教学竞赛、课程组研讨等活动,全面和系统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的创新和发展。面向“新的工科,工科的新要求”、建设“两性一度”金课;在基层学术组织目标责任书、个人年终绩效考核、聘期考核、个人职称评聘等方面引入课程建设指标,激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建设高水平国家一流课程。

2.精进教学,课堂质量再升级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如学生注意力低、未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在反复强调知识点上犯错、学生缺少精品内容资源),学院从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多个角度开展教学建设工作,并通过完善的体系、机构、制度加以保障。

构建了多层次、科学的评价及管理体系。完善主讲教师任职反馈交流会资格体系,严把准入关,推行试讲制度。在课堂教学事前实施,属于对课堂教学能否达成预期目标的诊断性评价;构建教师及学生自评及互评价体系,督促教师及学生在授课期间开展自评、互评。在课堂教学事中实施,属于对课堂教学能否达成预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构建有效监控及管理体系,形成多层次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在课后通过反馈交流会进行交流促进。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依据学院听课制度,通过对教学工作量设置综合评价等级,提高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形成了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对于多层次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的构建,形成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由专业负责人、基层教学副所长、教学督导专家、一线教师、教务办教辅人员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机构。

做到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制度可依。对于课堂教学涉及的各个方面构建了完善的保障制度,并闭环落实。同时,通过制度保障能够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各种手段的落实效果。

3.创新编写,打造贴合时代需求的教材

学院在教材管理上始终坚守“凡编必审”与“凡选必审”的严谨原则,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前沿性,对教材建设、教材选择、教材使用、教材评价进行全面质量监督、监控;在教材申报上,学院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在申报阶段进行严格审核,以高水平教材成果产出为目标,进行评审、立项,;在教材选用上,严格遵守《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选用内容权威且符合教学需求的高水平教材(规划教材、获奖教材)。同时,学院形成了常态化教材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定期对教材建设及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收集师生反馈,不断优化教材编写工作,以高质量教材支撑高水平教学

三、实现路径全覆盖:智能学院“三位一体”全面育人体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实施“三位一体”的育人策略,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和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思政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学院注重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创新创业方面,学院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思政教育更是覆盖育人全程,通过“哈军工”红色精神教育,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不仅彰显了学院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和前瞻性,也为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实操锤炼,深化专业理论应用

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基于船舶导航与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工程智谷”,集众多实验室于一身,并于西门子公司、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等开展合作。同时,指导、承办各类科技竞赛10余项。此外,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共建和实验装置自研等建设方式,逐步形成“四大模块、四大平台、四个层次”的多元化、多层次、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验教学与行业特色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院开设本科实验课程55门,承担学院绝大部分课程的实验环节,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积极推出创新创业品牌课程,丰富创新方法,扩大学科领域,增强校企合作,致力于为学生搭建更丰富的知识学习平台,现已推出机器人系统综合设计实践、创新认知与实践、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人机交互对抗机器人实践、机器人仿真与编程实践等6门创新创业品牌课程。此外,与华为合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领域,开设了大数据信息挖掘、机器学习等近20门创新实践课程及创新研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

2.思政引领,塑造鲜明红色品格

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思政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教师党支部的作用,以党建引领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研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实现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覆盖率100%,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开展思政教育研究,以“门门课程有思政,门门课程奔一流”为目标,聚焦具体课程,鼓励教师在教材、课程大纲、教学评价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将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丰富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专业实习过程中融入专门的学科社会应用及伦理责任教育,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实践基地的设备、技术结合,进行思政教育。鼓励学生积极使用所学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利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在实践中加深思政对于学生的影响。

丰富育人队伍组成,打造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朋辈导师、优秀研究生、优秀校友、创新创业导师、企业导师等构成的多维协同育人队伍;紧密结合书院改革,通过本科生书院班主任、本科生学业导师、社团指导教师等对学生从入学起进行全过程教育引导,将“哈军工精神”融入育人全程。

3.双创驱动,共筑梦想新高地

学院不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制,对指导双创项目和竞赛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和物质奖励,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不断丰富扩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规模及类别,吸纳优秀研究生、优秀校友、企业导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

学院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其中,李冰教授指导的“藏粮于技——水稻适度加工产业化助力国家粮食安全”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张兰勇教授指导学院本科生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特等奖。

学院创翼科技围绕机器人创新实践发展了STEM综合教育教学模式,将课程任务与比赛内容融为一体,以“产学融合、科研反哺”融会贯通打造出“理论-实践-创新创业”全链育人平台,增强学生团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依托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以及智能机器人实践创新基地,打造“校内赛(大一)-联盟赛(大二)-超级对抗赛(大三)-人工智能挑战赛(大四、研究生)”完整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书院制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的作用,将科创社团中学生朋辈交流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同时,定期邀请华为等企业技术骨干到校开展技术分享、交流公开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所需及发展现状。

学院不断向国内外兄弟高校开展调研、学习,对标“A+”学科、顶级高校,持续探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不断挖掘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特色做法和典型案例,形成具有“智能”特色的教育文化、教育体系、教育机制,构建独有的、可持续的、不断完善的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真正做到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全链条闭环反馈,真正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教育是奠定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基调的关键一站,注定会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染上底色、打上烙印。面向未来,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将胸怀“强国强军梦”“科技报国志”,赓续哈军工精神,以培养一流可靠顶用、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大力构建服务龙江大地、富有智能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生态,以培养源源不断的哈军工底色的高水平智能人才有力支持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双一流”建设加速推进。

审核:何建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