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需求导向、递阶融合、协同共进” 打造“船舶动力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作者
文轩
来源
本科生院 动力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4-08-27

分享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源于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舰船动力科。1975年成立船舶动力系,2001年升格为动力与核能工程学院,2005年更名为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能源动力、机械、深远海新能源与水下智能动力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能源动力、深远海新能源与水下智能动力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轮机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其所在的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在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名列全国第一。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船舶动力技术省部共建协同中心”、“船舶动力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科研创新平台。同时建有“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育人平台和3.5万平方米的动力楼群,支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实验等7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程教学。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5人,教授36人,副教授4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2人次。全国模范教师、师德标兵、高端专家、名师等1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2个,省部级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由国内一流船舶动力领域专家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青年教师组成的高素质教学队伍。

人才培育体系与成果汇报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以“需求导向”为核心,做强经典课程与做优前沿课程并重,着力打造船舶动力自主可控急需的人才知识体系;以“递阶融合”为关键,重点强化课内创新实验-课外毕业设计-校内科技创新-校外入企实习-国外联培交流等全链条递阶融合式创新实践;以“协同共进”为保障,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保障引领作用,发挥基层组织在人才质量提升中的引领保障作用,全面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实现教风学风和师生成长双螺旋协同共进。

1.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做强经典课程,做优前沿课程,打造船舶动力高水平特色化课程教学。

实现传统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资源的一流建设,以研促教,高标准建设“工程流体力学”等学科专业课程,深化“内燃机结构”等专业课教材改革,支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工程流体力学国家一流课程和省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思路

代表性省部级以上规划类教材

近年来,学院获批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出版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2本,“十四五”规划教材2本,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与海洋工程翻译出版1本,获批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

专业教师出版教材及专著情况

 结合学校船海与国防特色,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增设与两机重大专项、低速机创新工程等密切相关的“船舶动力技术进展”等前沿进展类特色课程与教学内容,邀请刘志刚、史小锋等资深教授和型号总师讲授专业导论课、励志辅导课和毕业指导课,使学生在掌握前沿交叉知识和前沿交叉技术的同时,坚定“为船为海为国防”忠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闻雪友院士等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讲学

2.科教融通推动跨界聚合,全面打通课/校/国内外实践平台,多渠道开展进阶融合式创新实践。

依托船舶动力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教学与虚拟仿真双中心建设,构建“进阶式”创新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依托船舶动力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教学与虚拟仿真双中心建设,构建船舶动力技术“进阶式”实验教学体系,包括专业素质培养平台、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和校企联合拓展平台。经过多年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虚拟仿真与现实设备互动的教学新特色,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被华中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多所高校先后引用和借鉴。

船舶动力技术“进阶式”实验教学体系

 科研与科创深度融合,依托船舶动力领域的瓶颈问题和颠覆性技术需求提炼科创题目,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教师指导等举措,普及学生科创(覆盖率100%),提升学生的学科交叉、整合思维及领导能力。校院两级高度重视科创工作,以“坚持创新为主、创新引领创业、创业促进就业”思想为指导,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为工作路线,多措并举推进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明显,国家级奖励成果丰硕。近三年来,本科生参与国、省、校三级品牌赛事2200余人次;以第一作者获得国家级奖项130余项。“双燃料微型燃气轮机的设计与研发”在第16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学校捧得“优胜杯”,实现了黑龙江省30年来优胜杯的空白,科创成果被人民网、工信部等多家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

校党委副书记夏桂华等各级领导到“挑战杯”国赛现场指导并为同学们加油鼓劲

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龙江经济发展需求,校企联建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师生“沉浸式入企”、短期实习等形式,围绕行业企业“真问题”进行团队协作式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大国工匠精神和统筹领导能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转型发展需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进行协同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大国工匠精神和统筹领导能力都有显著提升,实现了“就读即就业”的精准培养。

哈工程与703所联合培养基地证书与广西玉柴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培育建立海外联培基地,实现联合培养。学校依托国家船舶动力学科“111”引智基地,充分遴选船舶动力学科较强的国外科研机构,积极建立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在英国两院院士Anne教授的推荐和支持下,先后与南安普顿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签署联合培养协议。

田磊等本科毕业时与国外导师合影

3.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院党建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好”评,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师德先进集体,省党建工作品牌,校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2020年,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1年,动力装置电控技术研究所党支部获批首批“黑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4年获“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1年,学院教师李玩幽教授入选教育部公布100个首批全国教育世家名单。学院先后获评黑龙江省师德先进集体、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动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专题辅导报告会

经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在课程建设和教学竞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在课程建设和教学竞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工程流体力学A》、《传热学》获黑龙江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工程流体力学A》、《传热学》、《振动分析》、《高等热力学》四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点;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导师团队获评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杜敬涛、葛坤两名教师获校级首届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动力装置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设计》、《两相流》、《论文写作指导》、《工程摩擦学》四门研究生课程获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建设项目;交互式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等课程思政建设的教改项目四项,为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岗前讲座、课程思政建设

4.学院协同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为重点,把德育贯穿于学院教学的各个环节。学院把“哈军工优良传统”作为同学们树立信仰、找寻初心的重要依托,定期组织参观哈军工纪念馆,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报名哈军工纪念馆以及校史馆的志愿讲解员,使同学们在“哈军工优良传统”中坚定报国强军的初心和忠诚坚韧的品格。

提高智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作为标杆与核心竞赛,围绕“科技竞赛、支持指导、兴趣爱好、培训交流”四大方面形成创新创业良性闭环。近五年,学院学生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等国家级、省级科创奖项200余项,在2023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上,学院创造参赛16年以来最好成绩,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获奖数量居全国第四。

坚持健康第一,突出体育文化教育。学院引导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在历届校运会中屡获佳绩,多次斩获男子总分第一名、女子总分第一名等优异成绩,同时在“疾风三十一”比赛中喜获十连冠并保持校记录,2023年“校庆杯”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学院也勇夺桂冠。也涌现了中国大学生速度滑冰赛女子甲组500米冠军、1000米冠军、3000米冠军石云姣,黑龙江省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雷莫夫等优秀个人。

坚持以美育人,开展特色美育教育。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学院团委定期开展十佳歌手大赛、线上K歌、海报设计、绘画比赛等活动,提升美学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劳动育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组织学生前往“小赵家”农场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累计约300人次报名参加启航劳动实践岗位,劳动时长逾1000小时。2023年暑期,学院“千里筑桥”实践团队赴云南红河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团队荣获教育部和团中央表彰。

优秀毕业生信息表

18级

吕加呈

保研浙江大学,曾任校大学生创业联盟主席,曾获得国家奖学金2次、校一等奖学金4次,科创赛事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9项,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共青团员标兵”,高校科学营优秀志愿者、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第二十七届校园十佳歌手等荣誉。

18级

李德政

保研清华大学,曾获2020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国家奖学金1次、动力学院校友奖学金1次、校一等奖学金4次、校三好学生2次、校优秀学生干部、自强标兵等称号;获第六届和第七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36届数学建模美赛H奖、五四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

18级

葛畅

哈尔滨工程大学直博,连续三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获“学生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称号。共发表SCI论文一篇,中文期刊论文一篇,发表软件著作权两项,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三项、省级奖项一项等,主持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立项各一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结题优秀。

19级

张辰杰

保研清华大学,曾担任动力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和314班班长,获得国家奖学金2次,天楹奖学金1次,结题国家创新训练项目1项、校级重大性项目2项,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二等奖、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H”奖,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软件著作权和会议论文各1篇,同时获得省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共青团员标兵、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和校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19级

王明哲

保研清华大学,获得国家奖学金2次,校一等奖学金4次,结题国家创新训练项目1项、校级重大性项目1项,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软件著作权1篇,同时获得省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和校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19级

林朝靖

保研哈尔滨工业大学,曾获得国家奖学金1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校自强标兵一次、校一等奖学金4次,获得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一等奖、“互联网+”省赛银奖、“挑战杯”省赛三等奖、“三创杯”省赛三等奖、校“五四杯”一等奖等奖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软件著作权1项,同时获得校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校三好学生、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审核:何建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