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自身特色,扎实做好各项迎评自建工作,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孕育于“哈军工”时期,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科学部和90年代的社会科学系等发展阶段,2001年,学校正式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年,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建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院设有社会学系、法学系和应用心理学系,负责学校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组织管理工作。学院拥有社会发展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社会学、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授予权;设有社会学、法学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是黑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学会、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会、黑龙江省中东欧与俄罗斯思想文化学术交流基地、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省级学术组织的发起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柔性引进人才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在专任教师中,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3人入选省部级人才,2人入选省级教学名师,2人入选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0余人获评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十大社工人物、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黑龙江省龙江慈善奖、黑龙江省杰出法学工作者等称号。自2011年以来,专任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一般和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民品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项10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民族研究》,Nature子刊、SSCI/SCI(一区)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丛书》《军事社会学译丛》《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文丛》等学术著作80余部;智库报告多次获得省委书记、省长批示,多次获得省级以上部门采纳。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有学生900余人,其中本科生48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近年来,专任教师承担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0余门,主持国家级首批新文科教改项目等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课程思政案例、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等奖励20余项。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等超一流竞赛奖励30余项,获得“南风窗·调研中国”“强东杯”“理律杯”“正大杯”“功承杯”等全国性科创竞赛奖励,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生论坛一等奖等荣誉奖励200余项。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500余名本科毕业生赴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50余名硕士毕业生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培养质量受到学界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强化党建引领,突出思政育人
学院坚持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坚持党委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认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职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优先,人才强院,特色发展”,加强课堂教学过程、思想文化阵地管理,落实教材专项排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式高质量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扎实落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根本标准”工作要求,出台制度文件,将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过程,加强了品德修养,提升了能力素质,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以新版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将课程思政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对教师提供的课程思政案例进行评审,同时成立了课程思政大讲堂,邀请专家参与,增强了“全方位育人”实效。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成立学院“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紧扣“十大育人”,健全“八大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院齐抓共管的“三全育人”格局,台账式具体落实,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探索并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修订了2019版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实到每门课程。协助学校进行通识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三、优化质保理念,构建全链条质保机制
学院坚持“厚理论、精方法、重实践、强创新”的质保理念,将质保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环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人文社科专业特色。
质保机制是提升本教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学院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定期评价与反馈、覆盖所有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保障了本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学院定期对本科专业、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质量水平进行评估考核,逐渐固化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动态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基层学术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职能,学院健全社会学系和法学系的管理机制,完善管理职能,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谋划职责和核心地位。学院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督导体系。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由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副院长、教务办公室成员及教学督导等组成。教学管理人员注重树立“服务师生”意识,制度先导,重在落实。
四、不断发展卓越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坚持打造课堂教学新范式,拓展网络资源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新改革倡导OBE教育理念,在教学数字化建设基础上不断深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应用能力和创c新能力,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创新。常态化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创新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全力推进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同时搭建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加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学院坚持优化教材管理体系,增强教材育人新途径。一是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二是加强教材选用审核。三是落实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以一流教材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图为学院专业特色教材出版情况
学院不断开拓办学新路,促进中外合作联合培养合作育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努力探索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新模式。加强国际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沟通与交流。
图为学院与境外高校签约仪式
学院以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锻炼培育创新性人才立足人文学科建设,积极参与并承办各类创新创业性活动,从引导到培育至输出,层层递进,为我院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条件。成立人文学院赛训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创新学习、创新竞赛、创新培训、创新课程”四位一体的学生竞赛与实训创新平台,紧紧抓住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管,赛训一体”的中心运作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超一流竞赛,在项目培育孵化方面,学院老师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实现教师与项目负责人的一对一指导培训。
图为学院在超一流赛事中的获奖情况
五、育人成效稳步提升
学院着力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社会学、法学专业均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获国家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改项目9项,省级研究生导学思政团队1个,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2门,国家研究生智慧教育平台课程、教材、案例2个。五年来,本科生平均就业率为90%。学生首次获“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全国一等奖1项,红色专项全国二、三等奖各1项;首次获“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二等奖1项,获“强东杯”全国高校社会学知识竞赛杰出奖1项;获“挑战杯”主赛道省赛一等奖1项,“互联网+”省赛金奖2项、银奖1项;获得包括南风窗调研中国“全国10强”,省大学生版权征文比赛等在内的省级以上科创奖励共计82项。
学院毕业生所在单位满意度稳中有升。学院毕业生赢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业务技能突出、勤恳务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性。学院也主动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其中约80%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与所学专业相关,83.4%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或非常满意。
下一步,人文学院将持续以本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快开展问题整改、经验总结、特色凝练,切实做好自评自建阶段各项工作,助理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