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贺征:“四新”背景下学术创新团队的能为、有为与不为
作者
贺征
来源
航建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5-24

分享

“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在近期的科研大讨论中,这句朱熹的名言时常在我的脑海回荡。在“新阶段、新格局”下,学术创新团队该如何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树立“新理念”,去充分认识和主动适应学校科技工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展开“新作为”呢?我认为,团队应该做到“能为”、“有为”和“不为”。

一、科研工作要“能为”

在做好“工程应用”的同时也能够做好“基础研究”。回顾我本人20年的科研经历,所进行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应用之中,例如针对船舶舱室等密闭环境,采用各种措施着力于改善人员的生活工作环境,优化和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等等。从个人到团队,长期以来都认为所进行的科研工作就是解决工程问题,与基础研究关联不大,一直认为我们做不了深入的基础研究。

学院本次团队基本状况调查推动了我们对团队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深入思考,发现工程应用中同样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以提炼出很多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只是以往在主观上没有重视而没有深入挖掘。比如空气处理中涉及的热、磁、流动、相变的多物理场耦合预测方法、环境纳米材料与污染控制方法等,都是我们需要攻克,也有能力攻克的基础研究问题。目前团队的知识储备、人员构成、计算和实验设备也能够支撑进行相关的研究。可以预见,团队完成相关的基础研究内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也能支撑和扩展工程应用,大大提高团队的科研质量。作为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做“工程师”,更重要的是要做“科学家”

二、科研工作要“有为”

“使命引领”下团队科研要面向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和地方、支撑学校发展而为。国家需求所向,就是我们科研剑锋所指!在我以往的科研工作中,并没有真正理解科研的真正价值和目的,导致科研工作缺乏思想和信念引领,存在“为了做科研而做科研”、“小富即安”,为评职称、“戴帽子”而做科研的想法。

经过本次团队建设大梳理,现在团队已经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做国家、社会和学校需要的科研。例如空气消毒和防疫技术的相关科研成果在疫情之中迅速转化,目前已经支持龙江本地企业实现了300余万元的产值,产品也应用于商场、机场、医院等的防疫抗疫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升级满足生物实验室、海关、船舶等对消毒技术产品的需求。虽然暂时并没有给团队带来很多的项目和“实惠”,但是目前国家防疫抗疫形势对消毒技术存在强烈的需求,那我们就不计代价、全力以赴坚持做下去,并且要逐步从仅仅满足抗疫需求提升到满足国家生物安全防护需求层面上来,因为,只有做“使命引领”下的科学研究才会有凝聚力、有生命力和发展力,才是“新阶段、新格局”下需要的团队。

三、科研工作要“不为”

就是不要做“假科研”,减少低层次、重复性的研究工作。在我们团队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为了经费、评审等“逐水草而居”,在研究方向上左右摇摆。记得在一段时间内,团队科研项目的涉及领域从太空到深海,一应俱全,当时并不感觉研究方向有问题,反而自诩科研能够“从天上做到海下”。现在回头看,当时这些科研大部分因为没有深耕而变成昙花一现,分散了本来就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并且严重影响到了团队的成果积累,以及在科学问题上的深入探索,也造成团队在进一步发展方向上的迷茫,错失了几年本应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实属得不偿失。

团队目前已经在梳理自身的优势、特点和主要服务对象的基础上,逐渐摒弃一些低层次的科研工作,将主要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有为”的科研工作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对团队尤其是团队负责人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是只有断舍离,定“不为”,才能真正实现做“真科研”,解决“真问题”。

不负韶华担使命,科研先行践初心。学术创新团队在“新阶段”,面对“新形势”,要树立起“确信能为,立志有为,坚守不为”的“新理念”,才能实现科研工作的“新作为”。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