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站在全面开启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的起点上,学校于4月22日启动了主题为“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作为”的科研工作研讨会。为了完成“开出荣誉感和自信心,开出使命感和紧迫感,提升全体员工的格局和胸襟”期盼,为了实现“使命引领、战略呼应、科研先行,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目标,动力学院第一阶段从“讲政策、听心声、理问题、聚方向、干实事”5个方面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开好头、布好局、谋新篇,让教师更有收获感、方向感、代入感,力争开出一个高效、务实、自信、有成效的科研工作研讨会。
1、讲政策——拉近距离,不进则退
提升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关键是“讲”,讲国家的战略需求,讲学校的政策导向,讲学院的努力方向。开幕式上书记、校长发言,2次专项会议精神,以及校领导多次关心指导,解决了高度的问题;学院必须设计务实有效的操作方案,拉近科研工作研讨会和教师的关系,解决温度的问题。首先,通过宣贯学校发布的“学院年度办学水平提升评价方案”,讲解评价方案和职称评聘、绩效津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合作交流的关系,让教师认清学校的政策导向,提升紧迫感和方向感;其次,建立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项目及成果范例库,学院内部共享、有参照;最后,举办前沿基础、学科交叉、有组织科研等系列学术讲座,教师交流深入、有提升。通过讲政策,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及方向感、代入感。
2、听心声——深入调研,倾听心声
通过学院领导班子与基层学术组织深入交流,学院加深了基层面临主要困难的认识。“心声”一:动力学院科研任务重,部分年轻教师理解各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性,也懂得教学与科研、基础与工程、数量与质量、守家与拓土对立统一的道理,但是对于如何寻找平衡点、集体和个人协调发展等问题,反映出无助和迷茫;“心声”二:基层普遍反映师资总量不足,现在学院在编在岗人数116人(本部100人、烟青16人),其中专任教师107人(本部97人、烟青10人),教学科研担子重,身心疲惫。基层也在努力进人,但观念、政策、地域、时间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特别是在落实“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关键期,如何“进人、育人、留人”是学院面临的最大难题。
3、理问题——重新审视,直面问题
学院和每个基层学术组织交流研讨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一:基层构架是否清晰,团队能否和谐发展?问题二:如何给年轻教师减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问题三:如何凝炼前沿方向,落实重大项目?问题四:如何学科交叉融合,产出重大成果?同时通过调研交流,对学院近5年成果产出、重大项目对国家的支撑力度等进行了剖析,查摆问题,研究对策,以求改进提高。
4、聚方向——面向需求,聚焦方向
“双碳目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海洋强国”、“数字中国”是国家擘画的重大科技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深海战略“三步曲”正由“进入”向“探测”持续推进。学院以这些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鼓励引导基层学术组织和广大教师紧紧围绕低碳动力、减振降噪、数字动力、深海能源4个重大科研方向谋篇布局、聚焦用力,切实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5、干实事——聚焦聚力,实干兴邦
本次研讨会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是我们谋事干事成事的契机。近期,学院积极参与申报了SH专项6个项目,完成了首轮评审。正在论证低碳动力集成攻关大平台以及“双碳班”。积极配合中船集团相关研究所联合申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稳步推进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航海协会一等奖以及国家级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
科研工作研讨会第一阶段工作已经结束,使命感与紧迫感并存,干劲和压力倍增。学院将继续扩大研讨会阶段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准解决措施,加强校外调研和交流,做好动力学院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支撑学校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