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人”
船舶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卢雨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人。”导师胡安康教授对我的期许,激励着我不断成长。
人物介绍: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万邦社会奖学金,以及“黑龙江省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多项荣誉;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JCR二区SCI期刊论文2篇、JCR三区SCI期刊论文1篇、EI期刊论文1篇;参加2016-OMAE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风雨兼程的研究生生涯里,我的心中始终怀揣着梦想,更幸运的是,身边有一位知我、懂我的导师。
博士入学那天,恍如昨日。三年来,胡老师的特色培养理念让我获益匪浅。博士初期,一个公式、一段程序、一篇文献,都可能会让我彻夜难眠,令我无数次想要放弃。但一想起老师那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人”,还怎么敢轻易辜负那份知遇之恩。虽错过了星空璀璨的夜晚,转角遇到的却是明日的成功。反反复复,起起伏伏,这段历程仿佛登山的感觉,不知前方还有多少路途,却只知山峰回转,其路远兮。
“SCI”是一个让许多博士又爱又恨的存在,开始有多惧怕,论文发表之后就会有多欣喜。我依稀记得,第一次投稿SCI期刊的紧张与激动。那时,我每天清晨醒来,都会刷新一下邮件列表,直到收到确认收录的回信,心中那块石头才终于落地。不得不说,是胡老师国际化的横向前沿视野,为我的论文撰写把握了正确方向。她精深的学术造诣,为我的课题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胡老师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深深感染着她的每一个学生。“做人要独立,有担当”的教诲,更是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按照老师的教诲对待生活,在处于逆境时,努力抓住希望之火,寻求突破。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几年来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积累,终于让我从稿件中文转译进步到“徒手英文”写作;论文也从最初的双次大修到大小修,从影响因子逐步递增到期刊决策。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更多的则是对导师的感激。因为我的进步与成绩,无不凝聚着恩师的心血。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习时光,锻炼了我探索新领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勇敢、创新的性格,提升了我的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感谢这一场师生缘分,感激老师为此付出的一切。
“要跟着前人的脚步,但不要尾随,我们要做自己创新的东西”
航建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张国伟

“要跟着前人的脚步,但不要尾随,我们要做自己创新的东西。”导师杨在林教授的话,是我的科研准则。
人物介绍:曾获得航建学院“学术之星”称号、周培源力学竞赛二等奖等;发表SCI(JCR二区)论文4篇,软件著作权2个。
我的导师杨在林教授经常跟我说,博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科研和创新能力。一个人要想做好科研,必须要静得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极强的自觉性,擅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继而摸索、总结好的方法;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才会有新的成果,才能持续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杨老师平日里非常忙,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但他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解疑释惑。“你要和我多沟通,让我知道你正在做什么、想要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你一定要主动找我,不要等着我去找你。我再忙,学术上的事还是要先解决的。”
发表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为我研究的方向涉及多学科交叉,所以要在期刊的选择上下功夫,这时,导师的建议与指导非常重要。还记得在我第二篇论文投稿期间,我被杂志拒稿了。当时,我瞬间觉得是不是自己做的东西不行,想着可能要换个期刊投递了,但导师建议我修改后再次投递。最终,文章被顺利录用,这才会有我后续的成果。
学海无涯苦作舟。分子动力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我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瓶颈。“多参加学术会议是有好处的,多见识见识别人在做的东西,做学术不能盲目”“做学术要严谨,不可以有一丁点的马虎”“遇到学术困惑时,不要一个人钻牛角尖,多和老师们交流,听听大家的意见是大有裨益的”……老师的这些教诲和叮嘱,让我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进步飞快,受益匪浅。
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做科研,都是一个漫长的心路历程。这期间,我失落过,也怀疑过,但我明白,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科研的道路并不孤独,导师的叮咛与指导,师兄弟们的建议与鼓励,朋友家人的支持与陪伴,都是我强有力的后盾,给了我一路向前、披荆斩棘的力量。未来,我定不会忘记老师的叮嘱与教导,砥砺前行。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自动化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许振龙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导师李绪友教授的教诲,是我人生的信条。
人物介绍:曾获得工信部创新创业奖学金、国防科技奖学金、校“学术之星”等多项荣誉;发表学术期刊论文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4篇。
在我刚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时,经常感到迷惘,那时,导师李绪友教授就鼓励我要大胆设想,不要畏手畏脚。李老师说过:“对不对,好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是审稿专家说了算。”这句话极大地鼓励了我,让我敢去设想,敢去尝试。
博一时,我有了一个新的设想,但是那时候不自信,不敢去实践验证。一想起导师的鼓励,我就有了勇气。于是,我在课余时间里反复查资料,偷偷地做仿真,写论文,并大胆地投了出去。出乎意料的是,论文1个月后就被录用了。我成为了实验室第一个在博一上学期就发表了论文的博士,在我拿着版权转让协议找导师签字的时候,导师也很欣喜。如果当初没有导师的鼓励和指引,我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其实,我并不聪明,天赋不高,基础也薄弱,但是我坚信勤能补拙。效率低就多花时间,多努力,最终,一定能有不错的成果。在课题研究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基础薄弱,连很多基本原理都不明白,更无法开始正式的研究,与其他同学有很大的差距。那段时间,我很失落,也很无助,陷入了非常负面的情绪之中。但我突然想起了老师说过的“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教诲,既然底子差,那就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积累基础知识。磨刀不误砍柴工,基础打牢了,才能走的更快、更远。老师的教诲还在耳畔,家人期许的目光还在眼前,我不能允许自己长期陷入消极情绪,于是,我痛定思痛,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去图书馆借来一大堆专业书籍,一本本的看,最终用1个月的时间就看完了全部知识,这也为后来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想4年的博士生涯,我能顺利毕业、取得这么多的成就,离不开导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是他鼓励我大胆求证,是他督促我潜心科研。这一路,我风雨无惧,因为志在远方;这一路,我砥砺前行,因为心怀信仰;这一路,我坚定不移,因为导师相伴。
穿过幽暗的岁月,我也感到彷徨,但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前进的方向;跨越山河海洋,我也感到孤单,但因为恩师一路指引,就没有什么理由停下前进的脚步。
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始终铭记恩师的教诲,向着梦想前进,在更广阔的天地作出成绩,回馈恩师,回馈母校,回馈社会。
“从无到有是进步,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是更大的进步”
信通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 聂伟
“从无到有是进步,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是更大的进步。”导师李一兵教授的话,让我努力着,也幸运着。
人物介绍:学习成绩和综合成绩年级第一;曾获中国船级社奖学金、工信部创新创业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6篇、A类国际会议论文2篇;申请专利3项,授权1项。
回想初入李老师门下的日子,其实是有点“痛苦”的。那时,正值我本科毕业设计阶段,李老师要求我每周要阅读一些高水平文献,并挑出最有价值的一篇与他讨论,有时还要进行仿真验证。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那时觉得这根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李老师每周的检查,帮助我掌握了阅读文献的方法,激发了我的科研兴趣,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为我后来进行博士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博士阶段后,论文写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开始,我对写文章有些胆怯。但李老师总是鼓励我说:“文章都是慢慢改出来的,在写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你的研究更加严谨、精确。文章从无到有,就是一种进步;发现问题之后再解决问题,就是更大的进步了。”
“从无到有是进步,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是更大的进步”。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开始尝试着写论文,终于,在博士一年级时将第一篇论文投了出去。一个多月过去了,我终于等来了回信,却被足足二十多条的意见惊倒了,满脑子都是害怕被拒稿的担忧。这时,又是李老师给我吃了一剂定心丸。他说:“既然有修改的机会,就说明文章的创新点是得到认可的,只不过细节方面还有欠缺。”在老师的指引下,我慢慢平静下来,和老师一起讨论审稿人的意见和文章出现的问题。修改,退回,再修改,再退回......在历时4个多月、被退回整整5次之后,我的第一篇论文终于被录用了。第一次投稿的过程是艰难的,但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迅速成长,博士二年级时,已先后发表了6篇SCI论文。
李老师常常鼓励我们要向国际一流的学术水平看齐。每学期,我们都在李老师的组织下,模拟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英文演讲。在老师的支持下,我先后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在第13届IEEEICSP会议上担任分会主席。得益于平日的练习和积累,我顺利地全程用英文完成了主持任务,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而今,我就要毕业了。这四年里,我能成长得如此快速,离不开李老师的悉心教导,也离不开实验室同学的帮助和支持。我想,纵使科研之路崎岖坎坷,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总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我和你们一样,都是科研路上的拓荒者”
核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徐慧强

“我和你们一样,都是科研路上的拓荒者。”导师孙中宁教授的话,激励我在科研之路上奋力前行。
人物介绍: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二区期刊1篇、四区检索2篇;发表EI论文5篇:在《化工学报》发表论文2篇,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核动力工程》《原子能科学技术》发表论文各1篇。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用9年的大学时光学会了如何用心做好科研。我是徐慧强,一个为自己的梦想与未来筑路前行的博士研究生。
9年前,我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励志要在这偌大的校园中崭露头角。因为心中憋着的这一股劲儿,学习也动力无穷。经过不断的努力,我获得了硕博连读的机会,开始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在选择是否继续深造的十字路口,我曾犹豫不决,因为我深知此时的决定将影响未来的事业发展方向。最终,我决定到核动力装置研究所,师从孙中宁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在这4年的求学生涯中,孙老师既是我的引路人,也是我的同行者。每一篇学术论文的草稿上,都有孙老师细致的批注和严谨的建议;每一次实验过程中,都有孙老师亲切的叮咛和密切的关注。孙老师曾说过:“我和你们一样,都是科研路上的拓荒者。在科学面前要师生平等,互相监督,互相交流,才能找到正确的求实之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温暖、鼓励着我,使我能够充满信心地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关。
读博不可能不吃苦,攻关不可能不艰辛。犹记得,在进行冷凝换热研究的实验时,恰逢深冬,每天10个小时的户外实验不仅是对身体的一种考验,也给实验带来了阻碍。气温较低导致仪器的测量精度下降,实验管道发生堵塞。为了能够获得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导师带着我们烧热水为仪表和管路保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利用反复实验获取的数据和现象,一共发表了3篇SCI论文和5篇EI论文,其中2篇还被CNKI数据库选为高引用文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总结这一路的博士生活,我觉得能吃苦,肯吃苦,是做博士的必备条件。每一次踏实的钻研,锻炼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每一份导师的叮咛,陪伴我度过科研难关。就像孙老师所说,就算前路布满荆棘,在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一定会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