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作为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其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研究型大学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博士研究生导师对博士的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博士的学习、科研和创新能力,关乎与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继“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年后,学校聚焦教师这一办学第一资源,确定2017年为师资队伍建设年,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提到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高度。适逢2016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名单日前揭晓,本报记者走进这一优秀群体,从导师们对学生影响最深的一句话谈起,听他们讲述与导师之间的难忘故事。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苦尽甘来”
动力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 叶天贵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苦尽甘来”,靳国永教授的话让我明白,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与汗水,才能得到回报。
人物介绍:累计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ESI1%高被引论文1篇、JCR1区论文1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研究成果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学者他引百余次;担任《ActaMechSin》《ComposPartB》等近10种振动声学和力学领域国际知名SCI期刊审稿人。
和靳老师的相识,要追溯到我大二的时候。那时,我刚刚转系,面对新的环境,难免有一些陌生感。靳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给了我这个“外来者”许多鼓励和帮助。他常常和我聊天,给我讲一些专业知识和应用背景,还传授给我很多学习方法。在他的帮助下,我的专业学习之路,不再那么的崎岖和迷茫。
博士阶段师从靳老师,是我做的最明智的决定。每一位导师的培养方式都不尽相同,而靳老师的培养方法是循循善诱式的。初入老师门下时,靳老师给我指定了一个很具体的研究课题,还给了我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通过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我不断成长,科研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随后,靳老师给我规划了一个比较大的研究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则让我自己拓展。在拓展的过程中,每当我遇到问题,靳老师总是很耐心地帮我解答。但他并不是直接明了地告诉我答案,而是给我一些指点,具体的答案还需要我自己去探索。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更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导师对于科研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他对于我们的论文写作要求很严,每一篇论文都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还记得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刚成稿后,老师把我论文中的内容几乎全部推翻,然后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写论文。平日里,我总会看到靳老师在实验室、办公室忙碌的身影,也因此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科研上倾注了足够多的心血,是否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天道酬勤,厚积薄发,苦尽甘来”,导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影响着我。
靳老师于我而言,是教授我知识的师傅,更是我思想上的引导者。他开拓创新的思维、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感谢靳老师的培养和教导,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以靳老师为榜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科研之路上。
“一定要保持谦虚”
水声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杨光

“一定要保持谦虚”,殷敬伟教授的话,成为时刻鞭策我前进的人生信条。
人物介绍:共发表SCI期刊和EI期刊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参加美国普罗维登斯第167届美国声学学会年会,并作大会报告及小组讨论发言;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联合培养博士资助,赴西澳大利亚大学学习两年。
我与导师殷敬伟教授相识于2009年。那时,我正在中国海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的研究方向为水声通信,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很多殷老师的文章。每当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我就通过邮件联系殷老师,他每次都会及时、详细地为我解疑释惑。从此,我与殷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硕士毕业后,我直接进入研究所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学识还有待提高,个人发展空间也不大。我联系了殷敬伟老师,他鼓励我继续深造。在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我顺利考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工作多年再读博,压力其实很大,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导师。无论科研还是生活,导师都给了我很多照顾。每当我在科研上遇到问题,无论什么时间向老师求教,导师都马上回复,告之解决的办法,从不积压问题。
殷老师对我的倾力培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2014年5月,我参加了美国普罗维登斯第167届美国声学学会年会,做大会报告及小组讨论发言;2014年9月,我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联合培养博士资助,赴西澳大利亚大学学习两年;2016年12月,我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期间,我累计发表SCI期刊和EI期刊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导师为我获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但也时常告诫我:“一定要保持谦虚”。殷老师还会指出我的不足,建议我着力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为我日后在高校工作,与他人进行非技术上的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于毕业论文,我一开始并不是非常重视,写出的论文质量并不高。但是看着老师一字一字的认真修改这篇质量不高的论文,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心想:“不能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必须重视毕业论文,要对得起老师的付出。”毕业答辩已经过去4个月了,我现在还能时常想起毕业答辩的那一幕。答辩陈词时,突然感觉眼眶有些湿润,因为我知道以后很难再遇到一位像殷老师一样的良师。回想读博士的3年,我受到的照顾颇多,借此机会,我要衷心感谢导师对我的培育和关怀,祝愿殷老师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搞研究要接地气,要从实际问题中找出路”
水声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马世龙

“搞研究要接地气,要从实际问题中找出路”,导师梁国龙教授(左)、王逸林教授(右)的话,让我明白科学研究的本源是什么,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人物介绍:获得“省三好学生”“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发表SCI期刊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参与多个重点项目研发。
记得刚读博士那段时间,我为了尽快确定课题方向,每天阅读大量文献,可几个月下来,却没有一点进展。老师们了解情况后,对我说:“搞研究要接地气,要从实际问题中找出路”。听完老师的话,我茅塞顿开,及时调整策略,从课题组的工程项目中找问题,很快就选定了方向。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我坚持带着问题查文献、找资料的原则,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博士研究生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的科研发展趋势,这是梁国龙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我们课题组有一个微信群,是我们的“第二课堂”。梁老师经常会在群里发一些行业内最新的研究报告和关于学术研究方法的文章,帮助我们开阔视野。
刚开始做科研项目时,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我经常会犯“眼高手低”的错误,结果处处碰壁。我的另一位导师王逸林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我说:“做科研要从基础做起,从最简单的做起,地基打得牢,才能盖高楼。”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研究必须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
两位导师对待科研工作的认真劲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我们正在进行湖上实验,晚上9点多,设备突然出现了异常情况,引起了两位导师的注意。虽然这个异常情况只出现了一次,但两位导师坚持要搞清楚出现异常的原因,继续加班到深夜。老师们说,做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丁点儿差错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有一次,我把自己写好的论文交给老师检查,等我拿回论文时,发现导师认认真真地帮我修改了全文。面对导师认真的批改,我再次认识到了“认真”的重要性。
遇到梁国龙、王逸林两位老师是我的荣幸,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收获颇丰。在这里,我要真诚地向梁老师、王老师说一声:“谢谢”!
“做科研要有工匠精神”
机电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王青山

“做科研要有工匠精神”,史冬岩教授的话,让我意识到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进行学术研究。
人物介绍: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工信创新创业奖学金、中国船级社最佳论文奖学金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6篇、ESI1%高被引论文2篇、EI期刊论文5篇;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5项。
记得刚进入课题组时,我对于科学研究的所有认知都只停留在书本层面,“傻大黑”就是我当时的外号。在史冬岩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科研素养不断提升,明白了做科研不仅仅需要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工匠精神”。
最初,导师给了我一个小课题:如何降低齿轮箱体结构振动噪声,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指标,但并未指明相应的技术途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感到焦头烂额。有一次,导师找我了解课题进度,我向他汇报了相关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看到我因为课题中出现的问题而沮丧,导师鼓励我说:“你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是正常的,在科研道路上,‘碰壁’其实是好事儿。这种经历可以锻炼你的自学能力,让你学着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之后,导师便亲自带着我做课题,和我详细讨论相关方案及解决途径。慢慢的,我学会了三维简化建模技术,领悟了结构振动的利与弊,掌握了基本的减振降噪措施与技术。
史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积极为学生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在国际振动与噪声学术会议上,我了解到世界范围内同行们的研究进展及先进技术,沟通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年博士生涯即将结束,我要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如此优越的科研环境;感谢我的导师史冬岩教授给了我从事结构减振降噪研究的机会,带领我在广阔的科研领域中持续探索,言传身教地培养了我的工匠精神。
导师的教导,我将铭记一生。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我一定会努力践行严谨专注、踏实负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