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1975年,经六机部558号文批复,我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开启了勇担使命、不畏艰难、抢抓机遇、困境崛起的创业征程。回望40年前的激情岁月,哈船院人面向造船工业和海军现代化建设,以卓越的办学成就发展为全国重点大学,为我们今天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哈船院在学校整个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学校文化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党委宣传部发起“寻找过去记忆,讲述船院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得到各界师生校友的热情响应。工学周报特开设“船院故事”栏目,与广大师生一起在回顾往事中汲取前进力量,在文化传承中努力向上生长。
2000年10月31日,林毅将军在北京逝世。值此林毅将军逝世15周年之际,工学周报记者采访了学校原党委书记黄绍同志,共同追忆、缅怀林毅将军。
在“四个不定一个薄弱”的艰难时刻受命
1971年9月,林毅将军受海军、六机部委派来校负责筹建船舶工程学院。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筹建一所大学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战斗岗位。当时正是学校发展最艰难的时刻:哈军工分建,主体南迁,领导班子不定、办学地点不定、归属不定、专业方向不定、办院基础薄弱……令船院的筹建工作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林毅将军到任后,迅速解决了各级领导班子问题。1971年11月2日,经黑龙江省委常委会决定,成立了中共船舶工程学院核心小组;11月16,在院机关各大组、各系和工厂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在各基层单位建立党支部,并任命了各级党政干部。“林毅将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很重视哈军工留下的老底子和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干部,将其视为办好学院的有利条件。”黄绍指出,领导班子的初步确定为学院筹建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林毅将军在“四个不定一个薄弱”的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提出学院建设要“边建边干,立足就地办学,确保当年招生”。他的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使学院的发展得以尽快地走上轨道,书写了哈船院历史上崭新的一页。“林毅将军虽然在这里只工作了3年多的时间就被调派到七院,却与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在哈船院的筹建过程中功不可没,为后来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地办学”踏出关键性一步
1970年,船院筹建伊始,拟在武汉通讯学校旧址办学,后因校舍不符合办学需要又拟将校址定在四川阆中。要找到一所能容纳几千在校生规模的现成校舍谈何容易?
1971年国庆节前夕,黄绍陪同林毅将军在军工大院转了一圈,视察了校舍和办学条件之后,林毅将军说:“老黄啊,咱们哪里也不要去,船院就在哈尔滨办。”黄绍认为,正是林毅少将的这一关键性的决定,才有了后来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把军工的房子要回来,我们就在这儿办。”在黄绍的陪同下,林毅将军亲自出马向海军有关领导陈述就地办学的理由。1972年5月,海军就学院的校舍问题向军委和国务院打报告,叶剑英副主席批示“总后酌处”。1972年国务院国发64号文件,批准给哈船院军工校舍190630平方米教学和生活用房(约占原军工校舍总面积二分之一),为哈船院后来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多好的军工教学楼,全国哪里去找?军工的影响多大,全国有几所大学有这么大影响!”在林毅将军看来,舰船专业靠海当然好,但不一定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靠海可以修个大水池搞模拟试验,况且学院大部分专业并不是舰船一类的。就地办学不仅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还可以有效利用哈军工多年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船院的筹建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办大学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提高青年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怎么能行?我们要鼓励教师搞业务进修,从事科学研究,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讨论,坚持下去,不要怕这怕那。哪有那么多‘右倾回潮’!”林毅将军在哈船院的筹建过程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会用人、敢用人,用心打造哈船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原海军工程系作为哈军工的一个系,仅有200余名教师,数量不足,专业不配套,缺少基础课和新建专业的教师。此外,文革中“知识越多越反动”等谬论还严重挫伤了教师队伍投身教学、专心科研的积极性。当时,由于教师队伍人才短缺,吸收了一批哈军工1964、1965年入学的学生任教。面对老教师力量不足,新吸收的教师又一时难以胜任的局面,林毅将军果断做出了决策。
一方面,与原哈军工各部系不愿随迁的人员进行商调,将其作为骨干教师的主要来源;并从“文革”中被分配、下放到各地的原军工、工大和其他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中选调,补充青年教师资源。由此,学院教职工队伍已扩充到了1000余人。
另一方面,采取“回炉、进修、引导”的方式,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对哈军工1964、1965年入学未完成学业的学员,采取“回炉班”的办法,请老教师帮助他们补学所缺的重要课程;对1962、1963年入学的学员则采取在职进修的方法提高。还鼓励所有教师钻研业务、积极搞科研。
“选拔人才不要总盯着一个同志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个人历史。”林毅将军毅然任用了一批骨干教师负责各系教学、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他们中有一些都是“问题”不小的人物。顾懋祥教授海外学成归来即任哈军工三系教育副主任,1968年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蹲进“牛棚”。林毅将军大胆任命顾懋祥教授担任训练组副组长,与冯捷同志共同主持教务领导工作。“不拘一格用人才!”黄绍再忆起当年选拔人才的情景还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林毅将军会用人、敢用人,不仅使一大批在文革中受到批斗的骨干教师重新振作起来,燃起为学院贡献心力的热情,还大力培养青年新生力量,为学院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