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中国教育报:让创新伴随着我们成长——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纪实
——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纪实
作者
金声 郭萍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6-09-12

分享

谈起近几年全国各种创新竞赛的成绩,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们都有一种自豪感: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中获得亚军;第四届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季军;第二届“枭龙杯”中国空中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银一铜两枚奖牌;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获奖15项;还有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十几个赛事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也从不空手而归。特别是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屡屡捧杯,并在第四届“挑战杯”上,获得金奖,实现了东北三省高校在此项赛事上零的突破。

荣誉的背后,是学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努力和实践。其目标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精英人才。

围绕着这样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毕业设计和实践教学一起,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其中,作为非教学环节的课外科技活动,以体验创新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凭借其生动的形式和鲜活的内容,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项目牵引 构筑创新舞台

曾因设计“仿生蛇”而获得2003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的杜勉珂,2006年获得学校2500元的科研立项资助,设计了一套“无线工业用定性可燃气体报警”系统。比起以往的可燃气体有线报警系统,他设计的系统具有成本低、布线点可移动、可实现远距离监制等优点,已经达到了进入产品化的实用标准。今年他同时还获得了学校1500元的资助,设计了一个形式新颖的“机器青蛙”。这只“青蛙”的跳跃动力由一个电机驱动的机械连续弹射机构提供,模拟真青蛙的运动状态,在小型仿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上有了新的尝试。大学四年期间,杜勉珂从自学相关课程到学习车、钳、铣、刨、磨机械加工技术,几乎把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科技创新上。杜勉珂在学校完成了20多个科技发明和创新项目,并已经将一部分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系列创新活动的背后支持正是来自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科技创新支持机制”。

以“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的“学生科技创新支持机制”,包括学生创新学分、创新奖学金和科技创新立项资助等一系列具体政策,为学生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在这个机制下,大学生在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奖,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学校都将依据一定的标准给予创新奖励和荣誉表彰。

例如“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从2000年开始对学生科研活动给予经费支持。2006年,290个学生科研项目通过了专家组立项评审,得到了从500元到1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资助,1400余学生获得了总计50多万元的项目资助。为了加强对学生立项的指导和管理,学校还建立了一支由博导、教授、科研骨干和离退休专家等150人组成的项目评审专家库,采用正规科研立项程序,对学生科研立项进行管理。

从尊重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哈尔滨工程大学还推出了人才培养的两个“一二三”举措。它包括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优秀学生转专业和个性化学生转专业制度,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考试、自主选课、选时、选师的俱乐部模式,本硕博连读制度,和实验室开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至今,已有80个学生通过科研创新被免试保送本校研究生,89名学生按个性发展转换了专业,杜勉珂就是这其中幸运的一个。

[1] [2] [3] 下一页

编辑:小飞  审核:小飞

[1] [2] [3] 下一页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