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相关社会现象的态度
我们选取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大学生未婚同居这一社会现象。样本分布比较明显的显示出,大学生群体由于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三者的共同作用出现的价值观分化。从选项中就能体现出这一特点来:“有伤风化”(13.5%)代表了传统价值判断,“很正常”(41.7%)和“无所谓”(26.0%)代表了现代价值观点,而“没什么,见多了”(18.8%)则显现一种后现代特质。这一题所体现的不仅是同一时间点上三种价值观的分野,更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的变迁:传统的否定式的判断成为弱势声音;多数人持一种不褒不贬的态度;后现代的拒绝评论则成了潮流和趋势。从这一意义上,此题很好地揭示出后现代思潮对于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巨大影响力,这在访谈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育者视野:期待和建议
从大学生价值观需求出发,既重视对主导价值观的倡导和宣传,也不能忽视对其他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将多样多元价值观统一在社会主导意义上 石国亮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具有导向的作用,是一种行为动力。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无不重视价值观的作用和影响。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所引起的震动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参与大学生价值评价的主体面广人多,大大超出了大学生群体之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大学生是具有文化知识较多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是青年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价值观蕴纳着独特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化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价值观发展的缩影和折射。
第二, 第二,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其价值观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关乎到国家、民族、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三, 第三,包括大学生群体自身和社会在内的评价主体已经意识到大学生价值观评价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不同的评判,阐发自身的价值观点,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如果没有评价主体的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尽管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许不一定会成为评价的价值对象,因此也不可能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第四, 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价值观念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价值观念毕竟是社会的产物和表现,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对于置身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最容易接受新的社会事物和社会变迁,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价值观念经过市场经济的涤荡后,已不再以一个完整的观念与规范体系存在于社会生活。在社会转型的价值困境和价值选择中,大学生除了从传统中寻找支撑,更倾向于以新时代的价值体系解决当下的价值问题。
这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吸纳了新时代的元素,其取向蕴纳了新的时代特征。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应运而生。大学生价值观念视域也不断拓展,传统上未进入价值观话题的生态、网络等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问题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对新领域、新情况及其相应的价值标准难以有效地遵从、内化和创新。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新情况时,会因社会准则是否明晰、新的领域是否符合时代发展以及价值观念是否先进等因素,对某些问题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这个调查从“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相关社会现象的态度”、“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和“大学生的信仰状态”等五个侧面,反映了高校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变化。
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变化,不同的评价主体都会进行评价,并提出各自的期待和建议。其中,有三点特别值得重视。
第一, 大学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应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相应调整。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逐渐转变为资源分散、阶层分化和利益冲突加剧的社会,由社会利益和评价标准比较一致转变为社会利益的分化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由以社会发展和集体利益至上转变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当然,承认多样和多元只是事情的起点,而不是事情的终点。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价值观念多样和多元的现象,并不意味着这些多样、多元乃至互相对立的价值观念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有相同的命运和前途。实际上,多样、多元的价值观能够在社会主导价值观意义上统一起来。
第二, 第二,注意大学生价值观评价主体的差异性。大学生价值观评价主体不是一个统一的主体,而是有众多的主体。这些主体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的差异,扮演社会角色的差异,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差异。不同的评价主体在所持的评价目的、采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上都可能存在差异。另外,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评价值能力也是不同的。每一个评价主体都从主体自我价值观念出发去评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这样就形成了种种不同的甚至观点对立的价值判断。这就告诉我们,在考察大学生的价值观时,不仅要从价值承担者大学生这个方面寻找主客观原因,还必须从评价主体方面探究原因。
第三, 第三,重视大学生评价主体的特殊需求。在大学生价值观的两大评价主体——大学生评价主体和社会评价主体中,前者反映了其自身的特殊需求,而后者的教育目的性非常明确,包含着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应当从大学生价值观的需求出发,既重视对主导价值观的倡导和宣传,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其他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不仅要从政治的角度提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导价值观,还要在公共生活领域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意识等。
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需要行之有效的手段,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法律约束结合起来。价值观教育需要以理服人,也需要以情感人,将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应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把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价值观教育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主任、副教授)
学生视野:良性引导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纠结并激烈冲突着——避免价值观解组和重构中的迷茫与彷徨 沈旭 张帆
通过《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大致能够把握高校部分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些新变化。
大学是社会新思潮的发源地,大学生又是时代的弄潮儿,较强的思辨力及对各种思潮的敏感性使得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思考和消化新的思想,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身处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面临着由之引发的传统价值观的变迁,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在价值观解组和重构的历史阶段陷入到精神的迷茫与彷徨之中,其价值观体系中的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纠结并激烈冲突着。
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制度与文化上的变迁,但与此同时物质化倾向和权钱利益等社会流弊也渗透到了当今校园。反思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之余,人们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传统价值观的救亡运动。对此,大学需要作出何种变化,来应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上的转变并且作出良性的引导呢?
传统上,中国大学的主流教育模式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大学生出众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而且只能是国家的栋梁。但现在随着愈来愈多的人获得了上大学的资格,大学生一定程度上讲不再是原先的所谓“精英”了。因此,针对可能的教育改革,我们认为:
一、 大学不仅是一个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的平台,更是一个社会化的场所和文化的载体。因此,除了履行输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外,大学须容忍与接受不同观念的存在。另外,大学还必须担负起为大学生提供系统而全面的公民教育的责任,完善其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性的养育所”。
二、 近年来,市场经济较大地动摇了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大学应当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至少能成为大学生心灵的净土。大学应努力找回日益失去的人文精神,而这样的努力不仅需要继续深化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更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人文的校园氛围。
三、 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带给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不在于努力夺回原本一直掌握在其手中的权威,而是应转换思路,尝试用民主的思维和大学生群体进行沟通。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对于大学权威的冲击不应该被视为一次教育的危机,而是一次机遇,一次意识形态上深层改革的开始。
四、 个人价值观的构建能力和意愿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上,更是对非物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引导上的差异。具体像北京这样一些发达地区,相对更容易满足物质需求,因而倾向于非物质主义的后现代价值观。但是总体而言,在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中,生源的差异造成了明显的分化,这一分化以经济状况为表征,深层次则是价值观的差异。基于各阶层大学生明显的价值观取向的不同,我们应该通过分层的价值观教育,实现大学内部生态环境中的整合。(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