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
沈旭 张帆
来源
中国教育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6-03-01

分享

本期关注:大学生价值观

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明天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成长引人注目。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哪些变化?他们怎样面对,如何自我调节?而作为教育者又该作出哪些良性的引导?社会该给他们提供一个怎样的发展空间?

2004年到200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两位学生历经两年时间,在北京、上海、郑州、南京等地高校,对自己这个群体从“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相关社会现象的态度”、“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和“大学生的信仰状态”等五个侧面展开了社会调查,虽然500份问卷代表性还差强人意,但它毕竟反映了今天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实际情况。

我们选取了调查的前三部分刊发。对于“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向往在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个性张扬和风格独立的生活,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现出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趋势。对于“大学生的信仰状态”,大学生整体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不过,由于受到社会上物质化倾向与功利主义导向的影响,有些大学生也呈现出信仰缺失的状态。

在调查之外,我们分别从学生自身、教育者和本刊三种视野对调查所呈现出的一些普遍现象作了审视,以引起高校特别是思政工作者的关注,也希望给广大读者一定启示,引发大家思考。

——编者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因而他们的价值观状况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从2004年到2005年,我们在北京、上海、郑州、南京等地高校,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在选取的城市高校中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5份,回收率83%),辅之以文献研究和参与观察,展开了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以引起高校特别是思政工作者的关注。

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

对孤独的态度

对于“独处的时候,我的感受”,回答“A朋友很少,没人相伴,孤独寂寞”占4.1%、“B朋友很少,无人影响,怡然自得”占27.6%、“C朋友很多,但是我享受独处”占59.2%、“D朋友很多,所以我从不独处”占5.1%。

本题试图考察大学生群体对于孤独的态度。孤独是一种客体自我回归的状态。对于孤独的认识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程度。就样本总体而言,无论朋友多寡,“享受独处”的占绝对优势。相对而言,C选项较B选项在对于“个体自由”的选择上更为积极和主动。由此可以看出,享受孤独已经成为不受朋友数量限制的独立变量,即享受孤独已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自觉的行为方式。

对自我的投入程度

有心事的时候,我首先会选择A选项与别人沟通的“开放型”排遣方式的,占到有效问卷的43.0%,而选择B到F选项属于自我消解的“封闭型”排遣方式的,共占到39.3%,基本与选择A选项的比例持平,说明大学生也同样倾向于采取自我排遣的方式。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愈来愈显示出个体化的趋势。

通过访谈和分析,我们认为,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信任机制的相对落后,带来了社会高度流动性和匿名性,人际交往中情感性的联结减少,人们的交往方式更多地建立在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基础之上,使得人们产生种种社会疏离感。在社会交往中,大学生往往渴望一种适度的心理距离,正是这种社会疏离感上升的表现。为了应对孤独的焦虑,大学生对于心理距离的诉求也可以视作一种自我保护的选择。时间的推延导致了路径的依赖,当初的被动选择经过沉淀成为一种主动的需求,部分大学生逐渐用自我内省替代了人际交往。

对寝室的认可程度

对于寝室经常开“卧谈会”,回答“是”的占62.2%;回答“否”的占37.8%。寝室卧谈会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超过1/3(37.8%)的寝室没有“卧谈会”,这么大比例的一种基本的情感交流方式的缺失,说明不少大学生的寝室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共同的栖居地,而不是情感的交流场。

“我生病的时候,我的室友对我”的态度和行为。此题进一步考察了大学生寝室互动的取向———情感投入还是理性投入。从样本大致分布中可以看出,“力所能及,热心照顾”的占据了绝大多数(70.5%),“不闻不问,漠然对待”和“口头问候,敷衍了事”的只是少数,说明大学生的寝室关系还是较为和睦。但同时,“奔前跑后,打饭买药”的数量也并不多(12.6%),说明寝室的和睦程度还很有限。这提醒我们关注寝室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功用的考虑还是情感性的体现?

对朋友的主观态度“上自习的时候,我通常”“独来独往”的占27.8%、“和朋友一起”的占19.6%、“无所谓,有则一起,无则独行”的占52.6%。此题侧重于“我”对朋友的主观态度。而“无所谓”(52.6%)的背后表现出现在大学校园中人际关系网络的断裂,很大程度上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从“一群群的行动”到“一个个的行动”,行为表象的背后是一套新的行为逻辑的兴起。

对公共事件的态度

对于班里、学校发生的各种事件,选“不闻不问,置身事外”的占4.1%、“积极打听,第一时间得知内幕”的占17.5%、“不甚关心,但听无妨”的占78.4%、“甚为反感”的占0%。此题反映出对于公共事件,大多数大学生持着一种“不甚关心,但听无妨”的态度。这种消极被动态度的原因,可能是这些信息不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不与他们的个人生活产生冲突,不影响他们的自我追求。

在访谈中他们的表达,让我们感觉到: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责任”——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脉相承的将自我理想与家国梦想交织的责任感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有较大缺失。一部分大学生赋予了“责任”以新的涵义,即责任已经是一种无涉道德的中性概念,也不再是“小我”作为“大我”的附庸,而呈现出一种个体性转型——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都转化为对于自我的责任。

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于“我常看的杂志类型”,回答“政治类”占9.6%、“文学类”占39.7%、“时尚类”占8.2%、“学术类”占8.2%、“娱乐类”占5.5%、“体育类”占9.6%、其他占19.2%。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会看”《泰坦尼克》占9.1%、《阿甘正传》占44.3%、《巴黎野玫瑰》占4.5%、《拯救大兵瑞恩》占9.1%、《重庆森林》占6.8%、不喜欢看电影的占5.7%、其他占20.5%。

对“看报纸的时候,我最先看的版面” 这个问题,回答“时事报道”的占34.8%、“副刊(散文随笔)”的占10.1%、“社会动态”的占12.4%、“就业信息”的占0%、“体育娱乐”的占36.0%、“天气预报”的占1.1%、其他占5.6%。

“我曾经看过”《彼岸花》的占18.4%、《零下一度》的占30.6%、《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占29.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占60.2%、《论语》的占55.1%、《道德经》的占26.5%、《老人与海》的占50.0%、《呐喊》的占57.1%、《情人》的占15.3%、《天龙八部》的占63.3%、《沉香记》的占12.2%。

这四题试图从大众媒体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冲击,以及大学生对其的反应状况来透视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青少年导刊》2001年第3期,南京大学王彬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一文认为:大众文化对形象化的追求,使青少年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将“思”的意义放逐,使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呈现感性化特征,如大学生对电影的诉求更为强调对视觉的冲击。研究者作的问卷统计也回应了上述的调查结果:《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与《泰坦尼克》成为大学生看过的最多的电影;《天龙八部》作为被多数学生阅读过的书,则反映出大学校园对大众文化的追求,《梦里花落知多少》和《零下一度》也被广泛阅读;时事报道与体育娱乐是报纸中最受关注的版面;时尚类杂志在大学生常看的杂志类型中名列第三。在时尚苦心孤诣的营造下,消费文化成为后现代语境下的主流话语,模塑了当下物化的大学生群体。

编辑:B_wangwenjie  审核:B_wangwenjie

[1] [2] [3] 下一页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