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强校与特色强报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始了特色强校、追求卓越的新旅程。学校自成立以来,以“振兴中华、强我国防”为己任,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继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坚持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坚持“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实现了外延、内涵发展并重向内涵式、可持续、科学健康发展的转变,进入了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最好时期。
内涵式发展、特色强校的发展道路,赋予1994年随学校更名而定名为《工学周报》的校报以思想的力量为追求的新生命力,使这份报纸与这所大学一直相伴相生,在网络、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仍然成为这所大学的师生员工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其中有年深月久代代《工学》报人精神的积淀,有新老军工人难舍的情怀与情结寄托,更充满了为学校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办好做强的希望。
《工学周报》作为哈工程时期的学校党委机关报,努力践行对学校改革与发展形成有力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支撑的核心使命,在迅速实现硬件建设全国一流的同时,大力加强核心能力——切入学校中心、重点工作的能力建设,持续“工学”求真至善的品格与风范。在学校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始终坚定站在学校各个重大发展关节点,坚决为贯彻校党委的一系列重大办学兴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办学方略唱响最强音。
《工学周报》宣传、展示了学校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关节点: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院校行列,2002年获准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始以“三海一核”的鲜明办学特色伫立于国防科技强校之林,发展目标定位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争取到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2011年6月,学校再次以鲜明的特色优势“升级进位”,“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成为学校办学历程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工学周报》还及时报道学校取得的一系列办学成果,使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等报道,使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世人所熟知。
以“思想的力量”为引导,《工学周报》充分发挥号角作用,凝聚、振奋、鼓舞全校师生员工贯彻执行学校大政方针,投入到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事业中来。在确定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的第二次党代会、全力实施研究型大学五大转型升级工程的第三次党代会,以及每年的寒暑假工作会议、教代会,学校推动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重大举措中,及时、连续刊发多篇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为加快改革建设步伐凝心聚力。报纸继承发扬《船工周报》时期推出年度十大新闻、年终专稿的开创性举措,到21世纪以来,推出元旦社论、年终专稿、十大新闻三个“新年大餐”成为《工学周报》犒飨读者的一大办报特色。
2011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为每一位哈工程人描绘出一幅“深蓝梦”的壮美蓝图——到2053年建校100周年时,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我国“三海一核”相关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对于工程大学而言,走向深蓝,意味着以更加前瞻的国际视野、开放的办学思维、宽广的学术胸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积极寻求协同合作、持续深化文化建设,为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注入新动力。对于校报人来说,进一步强化办报特色,以内容为王、读者至上的办报理念,继续为新老军工人提供更为优质的精神食粮,唱响工程大学百年强校梦,描绘好学校转型升级新的航程,是刻不容缓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