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立校方向与把准立报方向
1970年,在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哈军工搬迁、分建。“哈船院”的诞生步履维艰——校址不定、专业方向不定……未来的路如何走?又一位临危受命的将军院长林毅,果断把准立校方向,做出“立足原地、当年招生、边建边教”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郑重地将“为造船工业服务”写入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开启了办学新征程,也为此后学校坚定不移地走上特色办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建设强大的海军做出新贡献的定位理所当然。但是,为造船工业服务,从事造船工业的制造、工艺方面的教学工作,对哈船院来说则需要经历一个转变过程。为造船工业与海军双重服务的定位,对初建的哈船院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哈船院开始勇敢地接受挑战,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大胆而具有战略眼光的规划。1978年,学院制定了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学院定位在“为我国造船工业和海军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国防工业院校”。
在初建的几年里,哈船院承担了13项国防战略急需的科研课题。又陆续承接了六机部下达的8项重要科研任务,将学院的科技工作推向了一个高峰:1978年学院获7项全国科学大会奖,跻身于全国重点大学之列,迈出了提高办学层次的关键性一步,也奠定了未来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1981年,学院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船舶结构力学、船舶流体力学、热力学、水声工程、陀螺导航设备、反应堆工程等6个学科、专业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紧紧抓住机遇,先后成立机械、电子、管理等多个教学系,促使学院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研究生与学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被列为要重点办好的十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开始了“为发展我国造船工业和建设强大的海军做出新的贡献”的办学新征程。到20世纪90年代,“211工程”建设初期,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依托船舶、立足国防,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高级人才的重点大学。
随着哈船院的发展壮大,学校再次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停刊10多年的《工学》将办报的接力棒交到1982年复刊创办的《船工周报》手中。总编辑李航把准了正规化立报方向,树立和强化正规化办报意识,在学校的支持下,校报独立建制成立报社,并最早提出高校校报改“刊”为“报”,致力于将校报的“大简报”出版方式改为正规化“新闻纸”报纸的出版方式。
《船工周报》沿着正规化办报理念办报,稿件编写亦强调规范化、栏目化,加强贴近学校办学实际和师生需求实际的策划力度,展现了这一时期学校各方面工作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成为贯彻校党委思想的重要阵地,师生交流教与学心得的思想园地,新老军工人抒发情感与心声的心灵家园,使这时期的校报迅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校报届的排头兵。到更名为《工学周报》前,《船工周报》共出版了481期,以求真求实的言论形成思想导向,以亦庄亦谐的版面体现鲜活多彩的校园生活,以亦师亦友地贴近服务师生的宗旨成为连接师生、校友的纽带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