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师缘军工魂】李庆芬:从哈军工教学,看哈军工精神
作者
李庆芬
来源
离退休处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5-30

分享

  我是哈军工自创立以来的第11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是矢志不移的爱国报国情怀,是为了祖国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

  哈军工见证了新中国的一段光辉历史,那里曾寄放过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哈军工是在朝鲜战争的战火中催生的,残酷的战争使中央痛下决心要建立一所培养先进军事技术人才的学校。当年的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都抱着同样的决心:为了我军的强大,为了祖国的强盛,我们必须为掌握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而奋勇拼搏!

  掌握尖端技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陈赓院长曾在周总理的支持和亲自布置下,从全国、全军的著名大学和中科院选调了多名优秀教授和人才。那时在哈军工任教的有著名计算机专家慈云桂、水声专家杨士莪、潜艇专家邓三瑞、著名数学家孙本旺、汪浩、戴遗山、水动力专家顾茂祥,航空专家陈百屏等等。

当时一个教研室就有正副教授十几个,不少曾留学美国、德国等。例如我们空军工程系的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几乎集中了我国最著名的空气动力专家:马明德、罗时钧,岳劼毅等。系主任是从苏联回来的空军技术专家唐铎少将。可见,那时哈军工的师资力量是非常雄厚的。

  哈军工的教员,大多数称得上是良师,不但专业水平高,在教学的严谨认真方面更是令人起敬。那时哈军工实行试讲制度,每个教员的课都要先给系领导、顾问、专业教授和教员们讲,经过评议、讨论、纠正,再给学员们讲。而且必须达到语言凝练准确,内容充实详尽,没有废话,准时下课……教授们的敬业精神更是令人感动。记得当年学校的数学领军人物戴遗山教授,为了解学员的真实水平,每年除自己授课之外,还主动从全校每个系各抽一个班的作业来改,这种对教学的极端负责,高度热忱,这种完全不计报酬的奉献,恐怕只有在当年的哈军工能够发生!

  当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招收优秀人才,哈军工提出严把招生,升级,毕业三关196210期)和196311期)这两年的招生,强调的都是学习上的优等生,学员基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重点中学的学霸。由于哈军工是在全国一般院校录取之前优先选拔,单独招生,所以这两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甚至是优于清华、北大的。

  例如,1962年招生时,刘院长亲自坐镇招生组,到上海把数学竞赛的第一、三名,几个区的第一名都招到手,还与北大蒋南翔校长争夺优秀生,甚至口中夺食地抢了一些优秀生……我入学的1963年,正是学校从1962年起,把基础教育提高到至高地位的时期。那时的教学强调的是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要求三严作风:严格,严密,严谨。可以说,为了培养出高、精、尖人才,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严格严谨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也正是当年在教学上严谨扎实的要求和学员在学习上的刻苦努力风气,让我们至今受益匪浅。

  那时,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提出工科学生按理科培养的思想,因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理论修养高,思维清晰、缜密、严谨。所以哈军工基础课当时采用的教科书是全国最高水平和最深奥的。例如数学课是按北大数学专业的要求来教学的,记得当年学了北大数学系的教材——菲赤金戈尔茨《高等数学》的全部内容,而且数学课竟然达到500学时!理论力学主要参考的是美国著名力学权威铁木辛柯的著作……

  这样的教学水平和学习强度,对每一个学员的压力都是巨大的。回顾当年,我们哈军工几乎每个学员充满了专心致志,顽强攻坚,勇于探索,绝不服输的精神,当时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大家热爱学习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每天都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除了上课,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本班专有的小教室中安安静静地自习。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也几乎都用于学习了。那时的周末只有一天(星期日),而我们都把星期日当做星期七,哪里舍得用来休闲?不少学员寒暑假也不回家,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记得有一个学员,入学五年来,一次也没回过家……

  作为一名1963年入学的哈军工学员,我有幸经历了哈军工这个最严格的教学巅峰时代。正是当年哈军工的教学,使我们掌握了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给我们以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我和同届的许多同学一样,虽然毕业后因历史原因耽误了多年,没能从事当年所学的专业,但在不断变化,困难重重的新环境和各自改行后的新岗位上,都能很快掌握新知识,并成为新领域的骨干力量,在国内外取得了不少骄人的成果……

  也正是当年哈军工的教学,哈军工的精神,为我们国家和军队培养出了许多栋梁之才!许多院士、将军、著名专家学者……均出自哈军工。许多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如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风暴一号火箭、长空一号卫星、-6”-7”……都浸透着哈军工人的心血!

  从踏入哈军工大院那一天算起,迄今已过去近60个年头了。当年那充满激情的哈军工岁月至今仍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沐浴过从战火中走来的以陈赓老院长为代表的革命干部的关爱和教导,我们接受过具有真才实学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教诲和熏陶。在哈军工精神的激励下,我们没有虚度年华。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我们,将会永远记住这一切,为哈军工精神的发扬光大,继续贡献自己力量。


审核:李颖超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