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这是一方饱含激情的热土,这是一座充满荣誉的殿堂,这里曾经走出过数以百计的共和国将军、部长、院士,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国家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这是每一位哈军工人的铮铮誓言。而我求学在此,工作在此,感受到的哈军工精神是“矢志不渝,开拓进取;赓续传承,敬业奉献”。
三十多年前,满载着父辈对哈军工的无限深情,我幸运地考入了父亲的母校——哈军工,成为哈船院外语系科技英语专业第一届本科生。记得当时求学条件比较艰苦,能拥有一台录音机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学校图书馆的外文图书资源有限,有出国学习经历的教师更是极少。面对这些开展专业建设的不利条件,外语系的领导们和教师们知难而上,开拓进取,不断整合师资力量,优化课程设置,从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软硬件条件等方面,优先满足专业建设的需求,保质保量地为国家输送了既懂外语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留校任教。回首教师生涯的三十多个春秋,从初为人师的忐忑,到今天讲台上的挥洒从容;从深夜孤灯的耕耘,到今天桃李满天下的欣慰。虽然一路上有无尽的汗水与泪水,但是我觉得自己无比幸运,因为在我的成长路上,一直都有老教师们的指导和帮助。
记得二十年前,我已进入而立之年,曾经与学生年龄相近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的优势不再,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对个人职业生涯感到迷茫困惑。就在那时,杨曜根总督学和外语系老领导侯爱莉督学来到我的课堂,为我的教学把脉。随堂听课后,他们指出我从事教师职业的自身优势以及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督学李效民、车克勤、张秀媚、阳昌汉、周振荣、陈起富、蔡荫林、王金忠、张树侠、沈允春、孙长嵩、王以伦、刘伯胜、潘德郁等老师多次来听我的课。他们从不同的教学侧面,帮助我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如何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感染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从各方面指导我教学技能和技巧。他们的点拨和帮助使我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风格日臻成熟,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同时从他们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关爱中,我学会了如何去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每当我翻开自己那本厚厚的教学笔记时,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多年来督学们对我悉心指导、用心关爱的幕幕情景。我的耳畔仿佛又听到李效民老师说“努力中要去进取,去追求”;张秀媚老师说“老师上课要有激情,要面带微笑,要创造美的课堂”;阳昌汉老师说“老师要有师德,要有驾驭知识、驾驭课堂的本领”;车克勤老师说“老师要敬业,要给学生做好表率”;周振荣老师说“老师要有亲和力,使学生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张树侠老师说“课堂的信息量要适度,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和接受程度”……我能感受到,督学们在用真心指导帮助年轻教师学习如何教书、育人、做学问;我更能体会到,他们那亲切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对青年教师的殷切希望和嘱托。
清晨嘹亮的军号从哈军工绵延至今,碧树灰瓦,画栋雕梁,巍峨的教学楼里依稀能听到昨日的足音。我们是哈军工的继承者,矢志不渝,开拓进取;赓续传承,敬业奉献!我们为祖国铸剑,用我们的青春与热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