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哈军工自创立以来的第62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是不畏困苦、迎难而上的坚持与奋斗;是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的务实与笃定。
我所就读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哈军工,在入学之始,我在学校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史馆并观看了《揭秘哈军工》。我在这陈旧的档案和一帧帧的影像中,感受到了这神秘宏大却又清晰坚定的力量——哈军工精神。从上世纪50年代到至今,哈军工人及哈军工后人留下了太多宝贵的共同记忆与精神财富: 陈赓院长临危受命,从朝鲜战场奔赴回祖国,挥臂铲了第一锹土,揭开了哈军工校园建设工程的序幕。在紧张地建造这五座教学大楼时, 陈赓院长的脚印和汗水遍及每个楼宇、每个工位。每一级阶梯;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在任职期间,坚持贯彻并创造性地发展陈赓办学思想,坚持将哈军工做大做强,致力将我校跻身高校前列,使哈军工成为我国高级军事技术人才的摇篮和我军先进军事技术装备的发源地。在那个年代的院长前辈们,面临财力人力物力的匮乏,背负着中国军事科技力量和国防科技力量的沉重压力,但他们并没有退缩,他们秉持着“事在人为,哈军工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信念和坚持,走出了哈军工独有的发展之路,使得哈军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一片荒地上一跃而成为当时全国重点大学之一,这一份哈军工精神永远铭记在所有后辈的心中。
当下,距离哈军工建校已近70年,如今的我们住上了温暖方便的寝室宿舍,用上了先进舒适的教学设备,无须饱经风寒便能享受学习的乐趣,那么当代的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展哈军工精神呢?
如今,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疫情。“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我们还能在新冠疫情下干什么"这是人们对新冠疫情的哀叹,"为什么会有这次疫情”“我们为什么总是封校”这是这次疫情中我们对疫情的追问,这些哀叹与追问都是人们不满于当下的发泄。没有人不想生活在一个自由而美好的世界。但是,在所有人都不如意的当下,我们需要的就是不畏困苦、迎难而上的坚持与奋斗以及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的务实与笃定。
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志愿者带着红袖章在各个街道路口叮咛路过的同学戴好口罩多加防范,我们也看到老师在接到线上上课通知后在家中坚持工作,尽量既不影响邻居也保证上课质量。我们还看到各位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为同学的生活和学习辗转奔波,询问困难情况,为那些有紧急情况的同学担心,这次疫情是一次机会,一次检验的机会,也是一次发现错误和不足的机会,让我们予以承认并加以改正。哈军工后人们在疫情中的坚持与努力,正是哈军工精神的当代价值和具体体现。曾记得有人说过:“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我想也都是有着他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努力。
罗曼罗兰有言:“真正的英雄,是在知道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哈军工的前辈们如此,我们亦是如此。在当今新冠疫情的寒冬之中,我们所有人都过得不太如意,社会面临防疫压力,企业面临疫情冲击、民众面临感染风险,学生也面临着学习和抗疫之间的平衡的抉择。但是,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我们当下所需要面对的情况,不论与我们想象中的有多远,都是如此。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在每一天的学习中保持激情与活力,努力跟上老师授课的步伐,多一份困难当下的脚踏实地;少一些抱怨,用冷静、理性地思考代替对生活的怨言和愤慨,多一份不畏困苦的坚持;积极配合志愿者的工作,如果行有余力,也多参加一些社会志愿,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多一份事在人为的担当与责任。哈军工精神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品质,相反,他在每一个哈军工的后人们的心中都埋下种子,在每一次困境来临之时,都会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帮助我们砥砺前行。他可以很大,大到一艘航空母舰;也可以很小,小到肉眼也看不见的一个病毒。但不论是什么,哈军工精神总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而历久弥新,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沉淀在我们的心上。
春天在不经意之间悄然而至,抬头看看窗外,已经绿上枝头,杏花恣意开放。哈军工精神早就在每一个哈军工传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