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传人的自述
-----哈军工传人
2020071701程文麒
清晨7点整,利落地起床,收拾寝具、洗漱,一气呵成;7:40在食堂解决完早饭,拎起背包,动身前往图书馆。8:00在5楼坐下,静静等待——军号嘹亮,声破寒空。
我是哈军工自创立以来的第62期学员,一个生长在南方海滨小城的孩子。2020年的高考,经过了全家人的家庭会议,我选择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公看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地跳起来:“这可是哈军工啊!”70多岁的老人硬是坚持要送我上大学。2020年的9月,我来到了离家数千里之外的冰城,在松花江畔开启了我的求学之旅。
军工的精神是一种沉稳恢弘,从容不迫的气度。
报到那天,天空中间歇撒了一点点小雨。我们7点多就迫不及待地从酒店向着校园奔赴而来。
初识工程,流云之间青檐碧瓦,蓝天如洗摄我心魄。这是一种怎样的美?没有繁重的修饰,没有厚重的彩漆,他就是站在那里,稳稳当当,静默处之,却周身萦绕着一种威仪,宛如一位功名赫赫却不动声色的将军;他只用站在那里,便是一种象征,一种信仰。门口的校名石镇上,那些条纹仿若书页翻开,似一部岁月史书,刻画着这所学校的光荣与辉煌。和家人们在陈赓将军的塑像下合影,骄傲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思潮涌动,眼神也随之坚毅,似乎将这份铁血与热烈映在了心里。
但还缺点东西,如同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要如何去探索一无所知;正如此时的我,对工程有无限的向往,可作为新时代的答卷人,要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却无法落墨。
伴随课程的开展,各科进程的翻新,我心中的军工精神,更添一份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锐意。
熟悉的老师越来越多,学习的科目越发深入,我深深折服于老师们倾囊相授的教导,钦佩他们精湛的专业智慧。
被录取到工程,来到我的系里,我的录取分数在同学们之中并不起眼。考入工程,在这里,看到了诸多优秀的同学;看到了各位出色的学长;甚至还有一些让我感叹如大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倍感惊叹之余,我切实地感到了压力!
但我不可止步于此,我不惜舍弃南方的精美舒适,不远千里来到这所冰城,就是为了扎实地学到本领,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这岂不是与初心背道而驰?于是图书馆,启航便成了我最常来的地方。“工学”的石镇稳当地扎在十一号楼前,“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牢固地萦绕心头,助我摒弃杂念,始终激励着我时刻发奋图强,砥砺前行。
无论是求学问还是做事情,都不要只满足于较好、更好,要努力达到最好、第一流!这是校训传递给我的一种态度,并非大话空话,而是一种不甘人下的倔强!不同于我以往较为柔弱的性格,这种刚毅,确实是来到工程之后的我才敢说出来的话。怀揣如此想法,我在凌晨一点整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工图作业。那时,繁星漫天。心头再次闪过这份锐意,这是军工精神对我的初次重塑,也是我对军工精神的深刻理解。我在新时代的问卷上写下第一个回答,关于“凭什么面向这个新时代的”的回答:“一颗时刻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心”,熠熠生辉。
工程处处弥漫着拼搏的味道。图书馆去的稍稍晚些,无论是什么日子,都座无虚席;夜读区无愧其名号,夜夜灯火通明;就连启航中心那么一点点座位,每天都是满的。走出宿舍门,来来往往的同学们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年轻人的朝气与锐气喷涌而出,沐浴在晨曦之中,闪着金光,无比耀眼。我站在启航的十字路口,看着橘黄色的,刚升起的太阳。那金光透过眼帘,映入心房。我摘下一缕,细细研磨,蘸取为墨,自信地写下第二题,“用何种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回答:“一份拼搏的精神,实干不虚。”朴实,却热烈。
在启航坐下,每当我打开课程表,要为自己的一天做好规划时,就能看到屏幕上教学楼顶,一只石虎站在檐顶,向天而啸;一旁的云彩随风散动,构成的“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八字校训,以蓝天为布,神采飞扬。
时光荏苒,眨眼便已是大二。在工程被熏陶了一年有余,我心中的军工精神亦是保家强国的时代担当!
华龙1号达到了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悟空号”全海深Auv下潜深度刷新万米纪录,2020年11月10日,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创造了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叶聪就是哈工程校友!我们这刻入基因里的校歌无时不在昭示着这点:“丹心铸剑,何惧大洋深和远。热血熔金,固我海疆坚如磐。”
作为新时代的答卷人,我将永远铭记我们工程的校歌,这将是我一生的烙印。他指引我,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当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地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奋勇争先,既成就自己,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军工传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