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军工精神
我是哈军工自创立以来的第62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是“无惧艰辛,奋发图强,生生不息”。
作为哈尔滨本地人,从小到大不可能没听说过哈军工,在长辈谈话间,就能听到“哈军工”“军工大院”这些地方。我也曾问过长辈关于哈军工的故事,询问过后只知哈军工是一个很厉害,又很神秘的地方。后来,在历史课上了解到了陈赓大将,在历史书上找到哈军工的字样,这才知道哈军工辉煌的历史,及其为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进入哈工程以来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里参加了不少关于我校历史介绍的活动,也进入过哈军工纪念馆进行参观,深刻了解了我校的历史,也切身感受到了哈军工精神的伟大。
这里,我想讲述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那是我大一下的一个周六,我只身一人拿着乒乓球拍去北体打球,因没能找到同伴,只得希望能在球馆找到一个和我一样的人。当时我去的很早,乒乓球馆才刚刚开放,场馆内乒乓球与球拍碰撞的声音稀疏可辨。说来也巧,远处有一位大爷面带微笑地向我招手,并说到:“咱俩先打两个吧,等你同学来了你再去跟他打”。我礼貌地答应问好,心想:我哪里等的来同学啊。
大爷看起来有六十多岁了,头发已然花白,走起路来却丝毫不吃力,挥拍的动作十分自然,能看出来大爷经常运动,身体十分健康。
和老人一起打球使我心里有些紧张,一来我确实很久没有打球了,二来也确实担心老人家的身体,生怕老人受伤。因此击球的动作十分僵硬,也不敢发力。可能是看出了我的不自然,大爷一再鼓励我,并不断教我如何发力,动作虽不甚专业,但心中十分感激。几球过后,我也渐渐放开了,大爷则是四两拨千斤,轻轻松松就能把我的球回了回来,颇有那种“乒乓球老大爷”的传奇风范。我害怕老人家累到,就多次提醒其注意休息,老人却只道继续。
过了一会,大爷提出了休息,我们就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用球拍扇着风休息。
见老人坐着无聊,我就主动找话题和老人聊聊天。问及其年龄,老人说:“我今年80了。”这句话着实将我吓得不轻,八十岁的老人身体竟如此健硕,反应速度也不差,着实令人佩服啊。
之后又简单聊了聊,不知是我哪一句话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和我谈起了他和哈军工的故事。
“我以前是老军工的人,我是负责政工工作的。那时候的军工是真好啊,可惜后来分开了,有的去了长沙,是现在的那个国防科技大学,炮兵系去了南京,还有一个去了西安,叫西安什么,什么工业,还是交通什么的……
“这么久了,我还是怀念在老军工的那段日子啊,当时我在办公室工作,总能遇到陈校长、刘副校长,当时周总理来了还是我们去接待的。当时我们的口号是‘超清华,比北大’,那当时我们其实比他们还强的,一切都是我们一点点搞出来的,没有课本我们就自己去翻译去写,没有机器我们自己造,当时我们还有个外号,叫‘八国联军’,这么叫是因为当时从国外回来的人才很多都来的这,哪个国家的都有,都不止八国。”
老人在讲述的时候,眼里发着光,好像能透过时空看到曾经的场景。
“军工当时刘副校长,刘居英,真是立了大功。”老人继续说道,“陈校长是大将,还要负责国防的工作,没什么时间,任务都压在他身上了。当时的领导班子真是一心为了军工,丝毫没有架子,也不考虑自身的利益,尽心尽力建设军工。老师都尽心尽责,学生兢兢业业,当时条件苦,不怕,没资料,不怕,咱就靠这双手,靠脑子。”
“可惜了啊,后来一分,我跟去了长沙,在那娶妻生子,儿子也都50多了,老伴在那边气候不适应,也就回哈尔滨了,可惜啊……”
老人一口气说了许多,我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回应。老人还向我讲了许多他和他同事在哈军工时的故事,向我描述了军工时的校园、食堂的场景。听了老人的讲述,我心中怎能毫无波澜,这是我第一次听军工人讲述自己与哈军工的故事,这是一次哈军工人与哈军工传人的相遇,仿佛新旧时空的相叠。
今非昔比,我们已不再受别人压迫,我们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不需要再拆外国的器材复制、照着外国的教材翻译,我们有了我们自己的、独创的东西。虽然哈军工已然成为一段历史,但其精神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当下,正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时期,面对那些妄想逆转历史的车轮的人,我们仍应拿出哈军工人的气魄。不畏艰辛,面对技术难题我们坚持努力;奋发图强,面对技术封锁我们自己创造;生生不息,我们继承发扬军工精神!
过后,我和老人又打了一会,老人就和我告别离开了,望着老人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日夜奔忙的政工人员。几十年,他仍踏在当年军工大院的土地上,光辉的哈军工精神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将再次绽放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