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邵光辉:关于校园创新文化的几点思考
作者
邵光辉
来源
物理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11-17

分享

进入世界发展的新阶段,全球化、网络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尤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可避免地给各种思想文化交流带来激烈的碰撞和交锋,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更尖锐。文化作为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的地位也随之日益凸显,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发展水平的象征,反映其国际的竞争力。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理论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命题,并把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到综合国力的高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当今世界,如果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文化竞争的话,文化竞争的关键又在于人才。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思想。高校作为文化高地,其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需要高校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思想意涵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届学代会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的,随即引起了各高校的共鸣和媒体的关注,校园文化呈现一派活跃景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到了移动互联高速发展的今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文化层出不穷,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载体日益翻新,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日趋多样化,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从高校校园文化演进旳轨迹来看,它的发展依然遵从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个不断地由自发到自觉、由无序到有序、由感性到理性、由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彰显着高校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全面发展等各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新时期高校的校园文化广义来讲,是以校园为地理文化圈,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是学校在长期发展变革过程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形成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生态文化、媒体文化等综合起来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认识理解校园内外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新时期大学文化对在校师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双重作用,其文化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

校园创新文化的实践要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和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对于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中央也做出具体部署:首先必须发展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强调“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哈尔滨工程大学适时提出“深化创新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正是对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诉求的实践性回应。回顾校史,学校办学历程中始终蕴含创新的基因,哈军工时期勇创数项“共和国第一”的开拓精神,到今天哈工程在大国重器科研攻关中的创新贡献,“创新”一直是工程人的精神追求。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的独特创新文化,这正是对新时期校园文化育人目标的创新性凝练。

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多样化,但首先要理清创新文化的本质特征。校园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大学价值追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以已有校园文化为基础,产生内在驱动力的创新性和开拓性文化。创新文化的特征主要有:

(1)继承和沉淀性:本土历史传承的优秀精神积淀。

(2)包容性: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整合,注重扬弃与融合,而非“异化”或“同化”。

(3)开放性、灵活性、可持续发展性。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意,追求的是一种长期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意通过策划,文化则通过长期实践的历练而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相对独立的体系,但两者存在必然的联系并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其最本质属性即是意识形态性,理所当然主导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本身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载体优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各个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充分利用情境暗示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两种重要方式,而校园文化正好兼具这两种功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招新、三下乡实践、科创竞赛等,融知识与娱乐于一体,能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校园的物质文化,如校园历史建筑、文化设施、自然和人文景观等,都蕴含着校园经年传承的思想、价值追求等精神内容,渗透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地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对置身其中的大学生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大国复兴,必定有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创新就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头羊,理应大力营造“事事可创新,时时能创新,处处应创新,人人要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彰显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保障。

审核:谷雪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