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史波:擦亮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品牌
作者
史波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09-01

分享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67 年来,学校正是在不断发展和传承“哈军工”精神的创新元素过程中,才产生了一批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创新成果,培育出一代代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毕业生,形成具有“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的独特创新文化。《工学新闻网》和《工学周报》共同推出“创说新语”栏目,与师生校友挖掘学校创新文化的宝藏,探寻创新文化的来源,分享交流创新过程中的经验感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就提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2019年12月,学校出台了《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形成以学校为主导、院系为主体、教师为主力、学生为主角的创新创业新格局,打造创新创业工作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是学校创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办学形成了“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全校师生有责任、更应有担当去成为“创新”校风学风的参与者、实践者,学校创新文化的推动者、创造者。文化渗透于学生创新创业,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到创新创业成果应用都存在着文化浸润。学生创新创业文化的根基,还在于全校师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创新创业心态和创新创业素养,更在于需要树立正确价值理念、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提供充足资源条件。

首先,牢固树立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中,勉励大学生“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近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走出对学生创新创业认识误区: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而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如何开创事业;以为学生根本做不了什么创新,而实际上创新不仅仅是原始创新,更多是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以为创新创业只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培养的是学生“敢闯会创”的素质能力。敢闯是一个人的高阶素质,会创是一个人的高阶能力,无论干什么,敢闯才敢冒险,会创才有冒险的本领。“敢闯会创”已成为新时代优秀卓越人才的必备素质,更是高校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的出发点。

其次,持续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形成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文化和制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化是软的,制度是硬的,只有文化没有制度,文化无法落地生根,只有制度没有文化,制度则显死板生硬。学校浓厚的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正是得益于系统化的规章制度。教务部门的个性化保研、学优保研加分、休学创业、创新创业学分和学工部门的创新创业评优、创新创业奖学金等支持政策形成了“学分、荣誉、奖金、保研”四大学生激励方式。现阶段仍需进一步梳理、修订、完善和落实各类规章制度,重点关注学院这个主体和教师这个主力,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充分发挥学院、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全力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的资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学生创新创业既需要资源的持续投入,也需要资源的优化配置;既需要学校内部资源整合,也需要外部资源有效利用;既需要开放共赢的良好心态,也需要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要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校上下关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要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年多来,从中国“互联网+”大赛摘得金奖,到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卫冕冠军,再到全国“挑战杯”捧得龙江三十年首个“优胜杯”,哈工程学生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摘金夺魁捧杯的故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品牌需要全校师生共同擦亮。

作者:史波,纪委副书记兼巡察办主任、监察处处长,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曾任校团委书记、创业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工作。

审核: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