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程慧:用解剖麻雀的劲头 讲好哈工程创新故事
——学习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布置会精神
作者
程 慧
来源
宣传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08-31

分享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67 年来,学校正是在不断发展和传承“哈军工”精神的创新元素过程中,才产生了一批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创新成果,培育出一代代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毕业生,形成具有“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的独特创新文化。《工学新闻网》和《工学周报》共同推出“创说新语”栏目,与师生校友挖掘学校创新文化的宝藏,探寻创新文化的来源,分享交流创新过程中的经验感想。 

校党委书记高岩在学校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强调,要更加注重创新文化建设,抓好创新文化建设,深入思考和挖掘学校的创新文化名片,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让学校各方面在创新文化的带动下释放活力、不断发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学校67年的办学岁月历程中,创新早已融入一代又一代“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人的血脉基因,成为广大师生追求坚守的人生信条,成为学校校风的重要组成,成为学校形象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成为了学校履行大学职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庄严宣誓。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作为“三个第一”为价值追求的“哈工程”人”,更要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行动在巩固中不断加强起来、凸显出来,绽放出其应有的绚丽光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新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新“长征”路。创新既体现在新发现、新想法、新观点上,也蕴含在新方法、新设计、新发明中,它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文修养。每个工作理念的形成都是观念创新的结晶,每个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有思维创新的驱动,每个教学方式的产生都有方法创新的探索,这其中也必然蕴含了很多鲜为人知但又能激人催人奋进的创新故事,所以每个勇于创新的集体和个人都是有故事的集体和人。从陈赓校长提出的“两老办院”“教书教人”“端盘子”理念,到杨士莪院士的“做人、做事、做学问”、边信黔教授的“三改敢三求”;从呼兰河边的“鲁滨逊”的顾懋祥、中国潜艇设计先行者的邓三瑞、船舶水动力学大师戴遗山、“智水”院士徐玉如、打造水下“千里眼、顺风耳”的“十九大代表”院士杨德森到流体力学研究所、海洋运载器导航技术研究所、核动力仿真技术研究所、“E唯”协会……他们身上那些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就像是一座座的精神宝藏,等待我们用创新的眼光去看待、挖掘和传扬,进而将创新的精气神儿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引领师生思想,浸润师生心灵,激发师生干劲。

讲好创新故事,传递时代精神。发挥讲好创新故事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就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拿出“解剖麻雀”的劲头,用“放大镜”般的敏锐眼光,用“细致入微”的态度,把每一个先进典型作为一个“样本”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全方位挖掘先进典型的经验做法,捕捉那些对先进典型本身而言仿佛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把点点滴滴的“闪光点”,化零散为系统,变抽象为生动,汇聚成一曲曲启迪人生、激昂斗志的创新乐章。要善于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调查研究模型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地从现象看本质,找出先进典型在实际经验中的思想、心理、行为规律,为广大师生提供在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开展创新实践上的成长路径和行动指南。要创新宣传教育载体,探索“学、讲、传、唱”的新手段新方法,提高典型事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营造比学赶超、昂扬向上的良好创新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双一流”建设之路上,奋力跑出“加速度”,加油轰出“推背感”,如愿看到“好风景”。

作者:程慧,中共党员,党委宣传部理论干事兼办公室主任,工学博士,六级职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和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工作。

审核: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