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是哈工程人特有的传统和优势,是学校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校风学风等文化标识中的重要元素。本学期,在校党委书记高岩的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召开了第一期创新故事会,高岩在会上对发言人进行亲自点评。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了哈工程师生身上“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忠诚文化、特色文化与创新文化密不可分,相互融合,在新时期要凸显创新文化建设这个重要线索。为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本报推出“创新故事会”专刊,以基层的创新故事展示哈工程人在推动改革发展、推进工作提质增效、加快“双一流”建设中,用创新思维审视问题、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故事;在教学、科研攻关、管理服务中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甘坐冷板凳的创新故事;在工作实践中“找办法、闯新路”,把“不行”变成“必行”的创新故事。
关于学校建立工大附中工程校区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个长篇,从2015年9月开篇,今年9月圆满落成开学,历时5年,历经曲折,终于让我校2020年入学的“福娃”,幸福地走进新校区。
一、创新是以师生为中心理念的具体实践
创新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的原动力是需求。学校工大附中工程校区建设的背后,是学校广大青年教师对于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长期以来,学校党委始终将青年教师的需求挂在心上,行字当头,成字托底,千方百计解决青年教师子女的上学问题,让大家在学校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成为了故事的主线。
二、创新是综合研判后的最优路径选择
2015年9月成立教职工子女入学专项工作小组,广泛征求教职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知名教育专家意见后,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办附属学校、与知名学校合作办学等多种方案。经综合考量,与哈市顶尖学校哈工大附中合作解决我校教职工子女入学成为最优方案。
三、创新是推动者弃而不舍的精神和师生利益无小事的强烈使命感
建校历程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始终扣人心弦。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情况总是在变化。面对困难,学校创新思路,积极寻找将危机转化成机遇的最好方式,与哈工大商谈共建方案。共建后,工大附中将形成工大校区、工程校区的格局,两个校区设同等规模的小学部、初中部,统一配备师资。5月7日,省教育厅召集市、区教育局和两所大学召开了共同举办工大附中工作推进会,明确了工大附中工程校区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正是主要推动者锲而不舍和强烈的使命感,让124名教职工子女,今年成为了工大附中工程校区的首批福娃。
四、创新是目标确定后的责任担当和勇往直前
工程校区的基本建设工作由我校承担,集团接到任务时距离秋季开学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落实资金、安排工期、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大附中沟通联系等多项工作同时推进。尽管困难重重,但让教工子女如期进入工程校区学习这一党委交给我们的任务必须完成。王志强是集团的副总经理,负责校区的具体建设。他的夫人冯静是我校材化学院的教师,在工程高质量完成后,她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阳阳爸爸完成了学校的一项紧急任务,瘦了十几斤,晒得黑黢黢,白了估计1000根头发,总算顺利完成。昨天阳阳把他爸爸在工地穿坏的第三双鞋扔到了“有毒垃圾中”。正是许多这样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让工大附中故事演绎得格外动人。
许多青年教师说,每次带着孩子走进工程校区,工程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增加一分,可以说,正是学校这样一次次以创新精神,千方百计化解师生最日常、最现实、最直接的困难,不遗余力地回应师生最期盼、最热烈、最深沉的内心诉求。承载起了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期冀,承载起人才强校的战略谋篇,承载起“双一流”建设的宏伟蓝图。
讲述人:赵士刚,后勤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