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是哈工程人特有的传统和优势,是学校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校风学风等文化标识中的重要元素。本学期,在校党委书记高岩的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召开了第一期创新故事会,高岩在会上对发言人进行亲自点评。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了哈工程师生身上“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忠诚文化、特色文化与创新文化密不可分,相互融合,在新时期要凸显创新文化建设这个重要线索。为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本报推出“创新故事会”专刊,以基层的创新故事展示哈工程人在推动改革发展、推进工作提质增效、加快“双一流”建设中,用创新思维审视问题、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故事;在教学、科研攻关、管理服务中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甘坐冷板凳的创新故事;在工作实践中“找办法、闯新路”,把“不行”变成“必行”的创新故事。
2017年7月,由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授旗并训词的新军事科学院正式成立。新军科院是全军最高军事科学研究机构,拥有雄厚的实力,承担最前沿的国防科技研究任务。谁能率先与新军科开展合作,谁就能把握我国国防需求的脉搏,紧贴国防科技的最前沿,培养国防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做上层次上水平的国防科研。
哈尔滨工程大学长期秉承“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在新军科成立之初,用“敢为的自信”主动出击,不惧竞争对手的强大,最早开始与新军科商讨合作事宜,并确定了“集全校之力推进军地两用人才联合培养”的工作基调。10月份组织院系、导师赴军科深入对接,11月份正式签订联合人才培养协议。2018年学校与清华、北大3所高校一起首批获教育部批准与新军科开展联合培养,分别获批20个博士招生专项计划。
既然要干,就要干得成、干得好、干成全国示范。如何保证和北大、清华一流大学同等的培养质量,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培养军地两用高层次人才的创新之路。为确保联合培养紧贴国防前沿、解决关键技术,保证培养质量,打造工程大学人才品牌,学校“找办法、闯新路”,创新培养,构建以“项目制”为核心的军地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组织,打造学校与军队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新机制。军地双方以重大国防项目为核心,采取双导师制,实行全程团队指导、分段式管理,共同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选择最前沿的项目,必须是国家急需、解决国防“卡脖子”关键技术;选择最优秀的导师,要有格局气度、有学术水平、有培养质量、有与部队合作经验;选择最有潜力的学生,双方共同考核,严格把关。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与军科院联合培养工作成绩斐然,获得教育部和中央军委肯定。目前,国内与军科院联合培养高校增至8所,大都为985高校,我校联合培养规模最大、层次最全。聘任了4名院士在内的39位军队顶级专家,已培养近百名博士研究生,进入科研阶段的博士生均到军科院研究所开展实际工作。联合培养已成为全国军地协同典型示范。
通过联合培养的牵引,学校与军科院正在逐步推进军民全面战略合作的新领域。科研合作,双方陆续开展联合项目申报,如我校教授已参与军科院“数值风洞”相关项目,已成为军科院相关项目论证专家;文化交融,创办“融合创新”学术讲坛,已邀请多位专家开展讲座,提高学生国防意识,丰富校园学术文化;平台搭建,双方多次互访,拟对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达成了初步意向。
为船为海为国防是工程大学的使命担当,与军事科学院的合作,对学校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方向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学校在联培工作中,发扬创新精神,体现了“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和“合作的气度”,在诸多高水平联培高校中脱颖而出,走出了一条培养高质量军地两用高层次人才的创新之路,工程大学的学生实实在在的把论文写在了国防阵地上。
讲述人:王秦辉,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