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是哈工程人特有的传统和优势,是学校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校风学风等文化标识中的重要元素。本学期,在校党委书记高岩的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召开了第一期创新故事会,高岩在会上对发言人进行亲自点评。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了哈工程师生身上“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忠诚文化、特色文化与创新文化密不可分,相互融合,在新时期要凸显创新文化建设这个重要线索。为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本报推出“创新故事会”专刊,以基层的创新故事展示哈工程人在推动改革发展、推进工作提质增效、加快“双一流”建设中,用创新思维审视问题、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故事;在教学、科研攻关、管理服务中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甘坐冷板凳的创新故事;在工作实践中“找办法、闯新路”,把“不行”变成“必行”的创新故事。
一流学科有两个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这两个标志,都要依靠一流的学者队伍。
目前,船舶学院青年教师占比达80%,但领军人才偏少。要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引培并举”,弯道超车。弯道超车,首先,车要好——也就是要有好的平台;其次,技术要好——要有好的政策、举措。基于此,学院打破常规,创新性实施“青峰”计划,即青年学者高峰计划。面向40岁以下的青年学术骨干,针对他们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三期”、“三错位”问题,采取“四举措”,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拔,建立培养梯队,助力“青椒”成长成才。
青年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三个阶段,简称“三期”:一是迷茫期——刚入职的老师经常存在着是探索新的科研方向,还是固化原有方向,或者调整方向的迷茫;二是沉淀期——明确研究方向后,需要深耕细作,积累成果;三是攻坚期,攻坚克难,开花结果。
在这三个成长时期,会存在与之对应的“三错位”:迷茫期,存在好的研究基础与好的科研方向之间的错位;沉淀期,存在自身发展需求与外部资源供给的错位;攻坚期,存在成长时间、平台与机遇的错位。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船舶学院出台“四举措”:一是明方向——帮助青年老师寻找科研方向;二是给信任——充分相信老师,免除年度考核,足额发放岗位津贴,破除考核指标的约束;三是送政策——设立专项经费,在招生名额、科研项目、实验条件等办学资源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先保障;四是搭平台——在职称晋升、重大项目承担、担任国家级实验室负责人等方面搭建平台。
34岁的倪宝玉教授是“青峰”计划培育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本硕博均为本院培养,博导为张阿漫教授。26岁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加入船舶工程学院的大家庭,成为了一名“青椒”。对于“青椒”而言,最重要的一大问题是选择科研方向。倪宝玉博士期间的课题是气泡动力学,尽管已经有了良好的学术积累,但其博导张阿漫教授团队在气泡动力学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何打造自己的研究高峰呢?是继续原有的研究方向,还是在结合原有好的研究基础,拓展新的科研方向,困扰了他很长一段时间。正在倪宝玉对未来的科研方向茫然不清之际,学院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学院领导主动找他沟通,建议他选“国家所需”的科研问题为主攻方向,将自己的力学基础与新的科研方向有机结合,并介绍了学院在应对国家需求方面现有和未来的科研布局。经过多次深入地“指方向”,倪宝玉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日渐清晰。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极地船舶运动学特性”这一当时极为“新颖”的科研方向,顺利度过了发展的“迷茫期”。
科研方向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有所成绩,压力可想而知。为了消除倪宝玉在发展新的科研方向期间的后顾之忧,船舶学院“给信任”“送政策”,将“青椒”“扶上马”。2015年初,船舶学院选派他到全球排名前20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后进修2年,助其夯实数理力学基础,突破科研方向瓶颈,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圈,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
“扶上马”,还需“搭台子”,再将“青椒”“送一程”。船舶学院对标“四青”对倪宝玉进行重点培育,倪宝玉30岁(2016年)晋升副教授,32岁(2018年)成为当时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搭台子”还要“压担子”,船舶学院让其担任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负责人,成为国家级平台上“挑大梁”的中流砥柱。
除了倪宝玉,船舶学院还有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后备领军人才逐渐形成梯队。
东北高校常见“雁南飞”,少见“雁归来”。如何在扎根东北、国内其他船海领域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的严峻局面下,建设船海领域的一流师资队伍,是学院建设“一流”学科的核心抓手,更是一道难题。船舶学院创新性地开展“青峰”计划,助力“青椒”们学术有提升、职称有进步、收入有保障,在稳定师资队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梯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讲述人:薛彦卓,教授,船舶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