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当听到央视新闻播报“一箭九星”升空的消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生李海超忍不住热泪盈眶。
几个月前,海上航天发射成为科研组工作的全新课题。当时正值疫情期间,李海超主动请缨,带领师弟们承担了科研攻关任务。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计算,找出了火箭发射架薄弱环节,为海上火箭发射架优化设计提供了支撑。
2020年度,凭借在面向国家战略、服务工程应用方面取得的成绩,李海超成为十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之一。
李海超在颁奖典礼现场
鏖战43天 参与可燃冰钻采船“蓝鲸2号”的设计建造
因名中有个“海”字,出生于山东菏泽的一个贫困村的李海超从小就向往大海,在报纸上,他了解到哈工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全国闻名,考进这个专业成了他的梦想。2014年,李海超如愿以偿,成为哈工程船舶与海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离自己的海洋梦更近了一步。
李海超的导师是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庞福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船舶结构振动与噪声。“我国各类舰船历经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如今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为了提高船舶舒适性和安全性而进行的振动噪声预报评估,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李海超说。
2020年3月,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可燃冰钻采船“蓝鲸2号”的设计建造,就有李海超的功劳。早在6年前,李海超还是研二的学生,因科研能力强、有责任心被选派至烟台,参与“蓝鲸”平台振动噪声仿真建模、对标分析、方案优化、码头试验测试等支撑技术工作。
“由于当时对海洋平台结构的了解较少,前期走了不少弯路,那是我们第一次对平台进行仿真建模,工作量比普通的船舶仿真要大很多,我领着5个学弟用了1个月的时间进行建模,但是到了计算分析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各种问题。当时压力特别大,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书本知识解决不了的,但我没有退路,面对数十个问题,只能迎难而上。”
李海超在海洋平台实船实验现场
在当地的研究所,每天到了深夜就会清人,李海超就带着大家干到熄灯的前一刻,“虽然晚上断电,但是我们可以早来。”他们总是踏着清晨的第一缕曙光走进研究所,不断查找问题、查找资料,反复试错修改,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连线老师请求远程指导。
李海超带着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鏖战了43天,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科研攻关,有效保障了“蓝鲸”海洋平台振动指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受到了研发部的高度评价。他也基于该项成果获得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放弃央企 选择攻克“卡脖子”技术
在船舶振动噪声预报评估的实践中,李海超发现,现有的船舶结构低频振动噪声预报方法存在较大不足,船舶结构振动噪声预报技术是我国国防装备发展的一项“卡脖子”技术。李海超的导师庞福振教授课题组已经在这一领域展开了10余年的潜心研究,2014年开始,李海超探索性地着手船舶结构低频振动噪声评估方法研究,期待早日研发出属于自己的预报方法。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做研究,一呆就是一两个月,为了突破这一关键技术,他一干就是三年。
李海超准备振动声辐射试验
临近毕业,成绩和科研都很优秀的李海超接到了很多单位的橄榄枝,他和心仪的一家知名造船央企签了约,但庞福振教授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选择。“你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眉目,如果能继续下去,可能就会应用于实际,建立我们自己的船舶结构振动噪声预报方法,不是你的梦想吗?”
庞老师的一席话让李海超想起了初到哈工程时,来到哈军工纪念馆参观,深深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哈军工精神和学校“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
再次点燃“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志向追求,他决定将自己的科研进行到底。“你觉得值吗?”当李海超告诉父亲自己的决定时,父亲问。“我觉得值!”李海超坚定地说。
还记得2016年的夏天,一向以避暑胜地著称的哈尔滨很热,因错过了当年的博士申报,没有学业和工作任务的李海超有了一年的空窗期,但他还像往常一样,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不一样的是,他比曾经的自己更拼了。“原来是为了完成任务做科研,多少有一些被动,但现在完全是主动的,为了我国的船海事业做出个样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闯进科研“无人区”,成果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7年,李海超走进了科研的“无人区”,等待着李海超的是无数次的尝试,若要创新性地研发可行的船舶振动噪声预报方法,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每次调整程序前后都需要一个月,但是推翻重来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如今,回忆起那段一个人攻坚的日子,李海超云淡风轻,但他没有忘记,迷茫期的自己几次挺不住,是庞教授一遍遍勉励自己,“坚持下去”。
李海超做水下振动声辐射试验
“当时我看到有同行发出了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在原有的预报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良,我有些崩溃,创新型的研究到底有没有出路?我怀疑自己选的路是不是死胡同,根本完成不了。但庞教授鼓励我说,我的方法一旦做出来影响力不只是一篇论文能承载了的,它会更有应用前景,不能半途而废。”
李海超没有放弃,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推敲与完善,他和团队创造性地建立了方案设计阶段舰船结构振动噪声快速预报方法,突破了激励载荷分析、模型简化、边界条件模拟等众多关键技术,比以往的预报方法更快,更准确。他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经同行评审,认定为“创新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方法已初步应用于方案设计阶段我国系列型号舰船振动噪声快速评估,为舰船装备论证决策提供了有效支撑。
独当一面 发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评估系统
有了前期的经验积累,李海超所在的课题组,把目光放到了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是海洋装备研发的重要支撑,欧美发达国家在该方面处于领先水平,样机研制对于我国高端舰船及海工装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海超说。
这是软硬件结合的系统工程,李海超只懂得界面布局、数据处理、算法实现等,对硬件系统及软硬件结合则是一窍不通。为此,他带领师弟们辗转沈阳、无锡、上海等地调研学习,为尽早突破试验系统构架搭建等关键技术,他多次厚着脸皮“纠缠”责任工程师到深夜。
李海超给大家讲解减隔振评估系统
这次长达35天的出差调研让李海超明确了各系统运行关系,他们马不停蹄地返回了哈尔滨,展开了历时一年半的研发工作。经反复实验、调试、修改,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V1.0版正式对外发布。近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V2.0版即将正式发布。
李海超参加第六届中俄博览会
几年来,李海超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了累累硕果,研究成果得到了来自俄罗斯、英国、意大利、伊朗等20多个国家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引用。他的学分总成绩稳居专业第一,以“特别优秀研究生”身份2次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如今,博四的李海超依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我想把我的科研从探索性的尝试变成能够真正服务国防的成果,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要做的还有很多,完成了设计阶段的基础研究,还有建造期、试航期、修理期等等船舶不同阶段的研究需要一个个完成。”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李海超说,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任重而道远,瞄准舰船减振降噪“卡脖子”技术难题,把科技创新继续扎根在祖国大地上,扎根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哪怕前路风雨兼程,也要勇攀科研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