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建学院是以力学学科为主体的学院,学院将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发展节奏,找准发展战略布局结合点,借势而为,下好先手棋,开创新局面。
一、借“未来技术学院及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建设”之势,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结合点,扎实做好与英国阿伯丁大学联合培养项目,带动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切入点:组建力学课程教学团队,主动对接,服务支撑两个学院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带动面:逐步解决学院一流教育教学成果严重匮乏的问题。一是通过主动对接、主动服务支撑,学习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形成可操作、可借鉴、可推广的课程开发流程或实施模板,推动学院与英国阿伯丁大学联合人才培养项目的课程体系改革。二是参考联合学院《力学、结构与材料》课程建设模式,深入推动学院4个专业力学类课程的整合与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以一流课程、专业课程思政品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及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深入推动一流专业建设。
二、借“青岛、南海创新发展基地建设”之势,以服务国家国防战略为结合点,凝炼学科特色发展方向,加强系统规划和统筹设计,切实提升教师学科归属感。
切入点:组织学院学科发展系列研讨会,以青岛、南海创新发展基地建设思路宣贯为切入点,围绕服务国家国防战略,邀请校内外专家“会诊把脉”,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回答我们现在在哪儿、未来要去哪儿、怎么去等问题,凝聚学科发展共识。
带动面:逐步解决学院学科发展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的问题。一是对标青岛基础前沿中心和交叉融合中心,推动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跨介质与先进动力技术等方向布局,带动学科整体发展。二是结合重点实验室验收、学术委员会会议,加强重点实验室的规划,提升学科学术影响力,建设助力教师能力提升和支撑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平台。三是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强化责任担当,引导教师个人、团队发展与学科方向发展同频共振。
三、借“烟台研究(生)院建设和服务龙江经济”之势,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联合为结合点,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带动形成校企多领域、深层次互动合作模式。
切入点:持续推动与航天科工蓝天钛金股份有限公司烟台研究(生)院“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军工装备部件疲劳损伤与优化设计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国产替代”,切实推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带动面:逐步解决学院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混同培养的问题。一是深入推动烟台研究(生)院布局,对标国家核安全战略,围绕核设施结构的安全性与延寿技术,拟论证与中国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切实推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二是主动对接龙江经济发展需求,推进成果转化,做好资源拓展。三是以建党100年知名校友故事征集为契机,挖掘学院校友资源,打造校友品牌活动,推动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发展。
四、借“学校科研扶植计划”之势,以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结合点,探索青年教师精准培育机制,推动学院教师育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切入点:建立学院青年教师科协,结合学校科研扶植计划,明确重点培育人员、扶植途径及目标,提升青年教师育人水平和科研能力。
带动面:逐步解决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乏力的问题。一是建立精准培育机制,配备学术成长导师,明确导师职责及激励机制。二是升级青年学术促进计划,举办青年学者论坛等“一院一品”学术活动,致力于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育人生态。三是深入挖掘科研平台科研能力,加强仪器共享,为青年教师科研提供硬件保障和团队支持。
五、借“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之势,以优化教师队伍规模和质量为结合点,主动布局,拓展渠道,以学科和人才培养为牵引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切入点: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的提升”,坚持引培并举,围绕“为谁引、如何引、去哪里引”,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带动面:逐步解决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质与量的问题。一是积极拓展引人渠道,强化绩效管理,引导教师和团队主动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推动稳定的引才基地建设。二是强化党支部党的创新理论领学能力,跟进宣贯上级有关重要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师生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六、借“学校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之势,以党史学习为结合点,讲好学科及学院发展历史故事、创新故事,润养教育情怀。
切入点:组织“百名党员讲百年党史故事”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引导师生党员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带动面:逐步解决学院部分教师教育情怀不足的问题。一是将党史故事学习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把党史故事列入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总结党史学习经验,讲好学科(专业)及学院发展故事,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二是深入挖掘校友、师生创新故事,组织创新故事会,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做好接受校内巡察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做好迎接巡察的各项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