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清华讲话精神
魏潾: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作者
魏潾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1-05-19

分享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高等教育再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实际上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后诸多高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对此教育界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形成共识。

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引领文明,作为大学的主要使命是所有高校都应该努力承担的,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来说,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肩负的任务和拥有的资源不同,所担负四大职能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对于任何一所高校,其人才培养的任务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这是所有学校最基本的使命。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把“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要求,足见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靠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从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入手,对于现有体系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实施到培养质量监控全过程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确立培养目标,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完善现有体系中不适应的部分。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调整健全三个体系。

一、凝炼专业方向,描绘人才培养的目标支撑体系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提升是对现有水平的超越。对不同的学校来说,当前制约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要提升的程度和内容也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必须首先清楚自己现有的水平如何,差距在哪里,而衡量水平和差距的标准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讲提高质量,都要从回答“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做起。确立了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如何实现目标,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才能知道自己需要提高多少,怎样来提高。

准确定位,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实际上是学校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任何学校都应该首先解决的。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心中无数,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观念陈旧,忽视社会需求。实际上是制定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对。国外大学通常的作法是确定某专业的培养任务后先进行社会调查,由雇主提出该专业人员应具有的知识、素质、能力,然后学校将这些要求逐一列出,设计出一一对应的培养方案,并且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可调可控、可检可测。我国大多数高校是全盘照抄苏联的培养方案(一些老学校是照搬欧美),经多年演化而成,长期以来原有的体系变化并不大,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有些甚至已造成严重的脱节和错位。例如在高校扩招过程中,有的高校和专业不是先考虑社会需求,而是全力挖掘自己的能力,能教什么东西就招什么学生;为了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办专业,建硕士、博士点。

第二,目标趋同,缺乏应有特色。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要求高校要厚基础、宽口径,很多学校在尝试打通基础课,构建大平台。但是这并不能等同于各个学校培养目标的同一化。实际上不同档次的学校,虽然设有相同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但是每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不同的,用人单位心中十分清楚。没有瞄准自己学校传统的服务领域,毕业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反映出学校在培养目标制定上的盲目性。

第三,过于宏观,没有目标分解。大多数学校培养目标都定得很高,“高水平”、“一流”的字样几乎在我国所有高校中都能见到。但与此同时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各学科、专业都没有细化和分解目标,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支撑体系,即如何实施这个目标,靠什么来保证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如果没有体现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没有分解成为各项实施方案并落实到每一位学校教师、干部的工作任务中,就仅是一纸空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系统,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决的,目标的内涵应该十分清晰,而且学校必须以此为最高准则来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例如,学校要培养某一领域“一流的工程师”,那么就要知道该行业工程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品质;“一流”工程师应该在这个群体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即在人才结构中处于哪个层次,主要担负什么样的使命,一流的工程师应该比普通的工程师强在哪里,然后将这些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品质等逐一分解,描绘出每一项内容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从而制定出自己的培养方案,并且有必要的制度保证全校的所有资源都要有序调动,为实现这个方案而努力。

二、深化四项工作,完善人才培养的管理运行体系

支撑学校运行的主要靠三大系统:教育教学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我国高校中学生行政管理部门不仅是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机构之一。这是因为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学生处和党委学工部合二为一的体制,学生工作部门同时也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部门,主要负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人才培养主要靠三支队伍来实现,即:教师队伍、学生工作干部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和其他群众性组织以及社团组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工作部门主要担负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指导和服务四项工作,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运行体系必须做到管理要靠制度,要科学规范;指导要深入具体;教育要讲求实效;服务要细化、到位。

1.管理。国内外所有高校都设有学生管理的行政部门,这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有了强有力的行政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如果机构设置不健全或队伍力量不足,不仅会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遇到突发事件(如甲流)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2.教育。这里指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都有一个体系,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外,还有一支强有力的专门队伍,专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管教结合”的体制,即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负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我国高校区别于国外高校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此国人皆很熟悉,毋庸多言。

3.指导。青年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全面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这几个方面都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而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需要在课程体系之外解决的,这也就需要投入相当的资源建立起相应的体系。该体系同样是学校人培养体系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部分的缺失或者作用不足同样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指导应该从入学教育到离校教育覆盖大学四年的全过程。成功的指导被学生视为人生导航。指导既不同于单纯的教育,也不是简单的服务,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将其视为教育的内容,冠以“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的名称。例如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时共性的问题很多:对大学的生活节奏、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学业、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的缺失,专业思想的迷盲等等,致使新生不知道如何面对大学生活。这些问题并不都完全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需要区别对待,分别给学生以不同方式的帮助和指导。

具体的指导工作包括:a.适应集体生活、认识专业、掌握学习方法、利用学习资源、确立人生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专题讲座、各种班团活动等,由辅导员、班主任主导完成;b.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讲座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c.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通过专门的机构和专业教师来解决。

4.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有需求,学校就应该有服务。我国的高校生活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都是十分健全的,这里指的是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大目标,而不是生活保障。通常情况下,学校都应设有以下一些服务体系:

(1)资助体系。包括对贫困学生的奖、贷、助、补,特别是勤工助学体系,确保家庭贫困学生能够完成学业;

(2)法律援助体系和其他助学体系。包括学生申诉机制、学生权益保障、保险和大病救助机制等,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学生、疾残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留降级学生;

(3)学习辅导、帮助体系。包括个别辅导、集中辅导系统和公共助学平台的建设。以课业辅导为主,也包括对其他学习需求(如考研,四、六级外语考试,各种专业证书考试)的帮助;

(4)素质拓展和能力提升体系。一是为部分学生提供原有培养方案之外的培养培训,如辅修制,学生骨干培训班,专项技能培训(考级、考证培训),企业实习、见习培训,社会实践,党校、团校、志愿者活动,文化素质的拓展提升;二是解决学生的短板问题,如提升工科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

对我国高校来说,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仍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同时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在外在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指导和服务体系也要不断调整、完善,否则同样会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抓住关键环节,构筑人才培养的核心推动体系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高校中制约人才培养水平的共性问题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1.扬长避短,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学生的核心能力即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内在品质与外在技能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核心能力强,就可以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核心能力以优异技能为外在显性特征和辨识标志,以与市场需求的符合度辨别价值。

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支点,不仅决定了学生现实的竞争力,而且还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学生的核心能力不仅仅限于专业知识和学习成绩,而是多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技巧的有机结合,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建立、强化和发展核心能力不懈努力。

学生的核心能力应该由学校的培养目标清晰地描绘,在此基础上,每个学校都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项工作应该围绕三个方面来开展:第一,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即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直接支撑该课程的基础课与工程实践环节;第二,校内其他资源(实验教学体系、文化体育设施、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利用,即按照培养目标确定的任务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各类各项工作和活动;第三,校外资源的开发(社会实践,请进来、走出去),即利用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和拓展培养空间。各项工作都应统一谋划、精心设计、认真落实。

2.课内课外相结合,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瓶颈,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时间没有解决好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现有体制中缺乏有效机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少学校在这一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显然,没有充分的实践环节、不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仅靠课堂里黑板上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努力建立起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新机制,创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有足够的舞台,可以亲身参与相应的工作,既动脑又动手,既学习理论、又注重实践,既开发创新思维、又培养工程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以普及性科技创新活动和高水平竞赛为牵引,以大学生创新基地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为基础,以特色课程体系为核心,以院系为主体,以优秀创新团队为骨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打造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平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有所提高。

3.以归属感为主线,思想政治教育务求实效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十分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和成功经验,现在共性的问题是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方式方法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效果并不理想,和中央的要求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是找不到发力点,使思想政治教育浮在上面。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上讲,要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部分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培养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由于现阶段应试教育贯穿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现在的大目标成了空中楼阁。

当务之急是,首先要努力提对大学生的指导和服务的水平。有许多内容本来不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而被我们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指导、服务做好了,很多思想问题本不该发生或者可以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其次,深入、具体,从小处着手,务求实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认同度,因此应该以归属感为主线,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系统地、全方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不如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件具体事。对高校主管部门来说,现在不妨回到原点,追求实际效果,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从思想政治教育的ABC做起。而且要以点为突破口,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做一件就做好一件。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传统、习惯。建设校园文化在努力坚持优秀的传统的同时认真打造、大力扶持优秀的新生事物,并努力使之变成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也就是打造品牌的过程。即树立精品意识,精心培育精品团队、精品社团、精品活动,使之不断发展壮大、积累和升华。

编辑:B_liangchunlong  审核:OldMan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