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杨德森:继续推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对实施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工程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杨德森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1-12-22

分享

三次党代会是学校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认真分析了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谋划了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深刻把握、贯彻落实三次党代会精神,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

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人才培养是办学的核心使命,是转型升级工程的根本任务,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五年的人才培养工作要继续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按照培育精英人才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对此,我就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关于卓越人才培养工作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培育精英人才的新途径,这顺应了国家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势,更加符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三海一核”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要求。我们希望通过此项工作的推进,培养未来的卓越人才,全面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我校成为国家“三海一核”领域一流的工程师和企业家的摇篮。

(一)卓越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

一是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一个卓越人才应具备诚实、守信、忠诚、奉献的道德精神,具有从事相关职业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怀有对社会、学校、家庭、师长的感恩之心。同时,还要对社会各阶层有广泛而深度的关注和了解,更好地满足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需求。

二是学习能力。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卓越人才只有具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各种信息,才能分析和解决好工程技术的问题。

三是沟通能力。倘若仅仅局限在很狭隘的个人视野里,不善于沟通与倾听,一个学生不可能成为卓越的人才。卓越人才应具备较好的交流能力、自身思想的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辩论能力和倾听能力。

四是协作与创新能力。卓越人才应具有在不同层次上各尽所能以及与其他成员协作的能力,具备运用知识与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探索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五是身心全面发展。卓越人才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

(二)卓越人才的培养应遵循哪些原则

目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规模预计为开设有工科专业普通本科院校的20%左右,参与学生占工科专业本科生的10%。就我校而然,在实现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等目标以外,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使学校所有专业进入学校及以上层面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如何更好地开展这项计划,应遵循以下四方面原则:

一是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各教学单位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自身学科专业的特点,根据国家对各类卓越人才的不同要求,选择加入不同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等。

二是要坚持分流培养的原则。强化分流教学环节,针对保研、考研和就业等各种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菜单的课程和环节,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要重点强化以就业为主的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与管理力度。

三是要坚持开拓资源的原则。利用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各种平台,更好地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开展。学校要鼓励和支持各教学单位根据所属专业的特点,建立水平较高、合作稳定、配合默契的合作基地,开拓人才培养资源,延伸学校人才培养路径。

四是要坚持三方共赢的原则。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使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到企业后的适应能力,缩短企业的再培训时间,使企业受益;提高学校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打造学校的人才培养品牌,使学校受益。

(三)卓越人才培养路径

一是要实行专业分级别管理。参与各类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简称“A类专业”),以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实施项目,并按期接受教育部各阶段检查,这类专业除国家投入外,学校将优先给予经费投入,保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运行;参与各类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简称“B类专业”),以黑龙江省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实施项目,按期接受黑龙江省教育厅各阶段检查,条件成熟可申报A类专业,学校将参照并不低于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标准进行经费投入;参与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简称“C类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学校将根据建设情况自行投入,条件成熟后可申报B类、A类专业。经过3-5年的建设,各学院所有专业都要成为C类以上专业。

二是要设计好培养环节。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做好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重点要做好学生的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改革,尤其是第四学年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各专业要根据实际,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分流教学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好各学期的教学任务;要重点做好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做到每个专业都有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保障好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重点做好分流教学,设置好保研、考研和就业等不同类别学生的分类课程菜单,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要重点把好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关,创新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模式。

三是要严把毕业质量关。参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的毕业生,在达到本专业培养方案毕业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在其他方面素质获得认可。在道德品质方面,能够得到辅导员、实习单位等方面认可;在文献综述能力方面,应具备在某一专业方向上表达自己独到见解并进行文献综述的能力;在学术交流方面,要有在某一专业方向或课题中以报告人的身份参与过学术交流的经历;团队协作方面,在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或完成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在探索能力方面,能够得到实习单位、任课教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认可,在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并应用于实践探索等能力方面亦得到认可。此外,若在校企交流合作实践教学工作中表现优异,并在合作单位中就业,可认为在上述方面成绩优异。

二、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是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是现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两翼,不可或缺。从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实需求看,为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为博士阶段输送优秀生源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大任务。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到2015年,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比例将达到4:6。那么,如何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提高其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的素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沟通协作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但与卓越工程师相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应具有在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申请或获取专利、科研获奖、进行创业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实践单位的某项技术改革、产品开发、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流程优化等相关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要坚持分类培养的原则。各教学单位要在教育部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下,结合自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与实际,针对工程硕士、翻译硕士、金融硕士、MBA、MPA等不同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出富有学校与教学单位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创新实践型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监控体系。

二是要坚持开拓资源的原则。各教学单位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积极与各行业高水平研究院所、各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多种形式长效稳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平台的作用。

三是要坚持多方共赢的原则。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发挥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纽带作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使学生本人、培养基地、学校等多方共赢。学生结合工程实践参与研究或管理工作,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未来职业谋求规划;培养基地接纳研究生,在投入经费的同时,使本单位获得技术创新、人才需求的智力支持;学校吸纳社会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打造学校的人才培养品牌。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

一是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同时,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创业能力。学校投入专项经费鼓励、支持校内导师带领学生深入培养基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是改革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总学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学分。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升为核心,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和模拟训练等手段,注重培养研究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强调专业实践应在实践基地完成,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三是丰富实践基地内涵。各教学单位要积极拓展多种形式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规模,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同时,学校将对实践基地建设计划进行审核,通过审核实践基地给予经费投入,实践基地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在3年内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各个专业都有一个或数个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四是制定个性化学位论文标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并依据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允许采取多种形式,可采用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研发、案例分析、应用研究、项目管理、调研报告、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体现各专业的特色。

以上是我对人才培养两方面工作的一些思考,要做好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工程,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理解和把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形成以精英人才培养为驱动的协同培养机制。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始终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为构建21世纪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新一代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编辑:B_fusite  审核:B_fusite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