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发展科技产业 推动协同创新
作者
赵士刚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2-03-16

分享

编者按:不久前闭幕的寒假工作会议,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专题研讨探索推进大学协同创新。校长助理赵士刚,船舶学院李平教授及6个学院、单位负责人在会上分别结合实际工作,就推动协同创新所做的工作和思考进行交流发言。本版特开设专栏,对以上发言进行选编,或刊发专访,期望对全校师生深入贯彻落实寒假会议精神、推进协同创新有所启发。

教育部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项协同创新计划将突破现有学科平台限制,改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的现状,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融合,解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根本提升。这将是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学校整体创新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我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围绕我校科技产业发展、创业孵化等项工作,我们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与政府、企业协作协同模式,明确未来的工作目标,以发挥科技产业在协同创新中的承载、协调和融合的作用。

一、大学科技产业的任务以及在协同创新工作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科技产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孵化科技企业、培养创业人才、转化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从而支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我校的科技产业重点是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在努力做好各项经营工作外,还要在发展科技产业、推动创新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科技园在协同创新、科技产业发展中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作为一个承载平台,要在自身发展基础上引领科技产业的发展,依托学校科技优势,形成科技与产业上下游的良性互动关系,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做大学校科技产业。(2)作为一个协调融合平台,协调政府、学校、企业关系,推动政策、资金、科技、人才资源的融合,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提供创新性产品及技术。

我校的科技产业工作一直在积极探索整合学校与社会的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平台、建立创新模式与机制,以实现转化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的目标,几年来围绕这方面所做的典型案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协调作用,促成用户需求与产品开发的对接

校办科技企业研制开发的电子交互手册项目,是通过企业了解了用户需求,由科技园组织协调校内相关院系及科技园的研发力量开发出的产品。产品彻底改变了传统文字图片式说明书的方式,提高重要设备维护效率、降低维修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密设备的功能,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科技园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内协外联的协调作用,实现了行业重要需求与技术开发资源的有效对接,通过协同创新完成产品开发、通过公司化运营迅速做大市场规模。

(二)推动多方协同、加速成果转化进程

2011年科技园协调青岛市科技局及学校相关部门,依托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产业基础,成立了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三家共同创立的青岛海洋先进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中心整合了政府的政策资金优势、高校研发优势、企业的市场优势,实现了官产学研的融合。该中心成立后大力推进海洋工程及船舶制造相关产业所需要的多功能特种复合材料的研发与转化,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努力打造官产学研协同的海洋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

(三)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建立物联网研发中心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物联网涉及传感器等感知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无线传输与通讯技术、海量信息处理与存储技术、信息安全等技术。我校在相关领域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为抓住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机会,科技园依托我校的技术能力与资源,联合了四十九所、省测绘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专家,省农垦科学院、市水务局等技术应用单位,组建了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同时,组织科技园内十几家物联网技术企业成立物联网企业联盟。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优势、企业的行业经验与市场推广优势,面向数字城市、智能交通、精准农业等物联网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协同”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实现不同技术领域的融合、不同市场领域的融合,实现关键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创新”。

学校科技产业在产学研用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科技产业工作将持续构建协同创新模式,面向产业需求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结合区域发展需要与政府一道推动产业发展。

二、科技园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和目标

通过充分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精神、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总结近几年在产学研合作、科技产业发展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园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园在促进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起到的作用和工作。着眼未来,明确定位、设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规划协同创新工作目标。

(一)发展模式

1.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发挥我校科技优势,培育发展科技产业

如何培育发展学校的科技产业是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一项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如何以行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引领,发展壮大我校科技产业是我们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形成了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造船基地。山东半岛成为承接世界船舶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船舶工业累计完成投资500多亿元,整个行业已经发展成为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及配套业协调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600万载重吨“大造船”产业。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山东省的造船企业目前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对技术及人才需求度高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发展船舶海洋工业,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

我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与山东省发展蓝色经济规划、船舶工业发展目标及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高度吻合。科技园积极探索与山东省协同创新的模式,促进山东省与我校在船舶与海洋技术开发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引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以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支撑山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技园要积极探索与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聚集地区的协同合作关系,建立由学校、园区、企业、政府多方协作的创新发展平台,以我校学科优势和成果优势、以创业孵化为手段,建立具有我校学科优势的有竞争力的科技产业。

2.围绕行业技术前沿,打造一流研发团队,产出重大应用成果

以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和产品也是科技产业的一项主要工作。

信息化建模仿真中心是科技园全程孵化的典型案例,建设的建模仿真平台已经在国家电子政务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2007年筹建至今,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中组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人口计生委、海关总署等部委的信息化重点项目的方案论证、建模与仿真运行等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支持经费2300多万元,研究建立的建模平台与仿真平台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试点单位。科技园将通过建设信息化建模仿真平台,打造一流团队,持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促进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集成,推进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建设建模与仿真平台,建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届时,该实验室将承担国家层面重大信息化项目立项阶段的方案论证与建模工作,将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同时,项目投入实际应用前将在该实验室进行仿真运行,建成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将有力提升学校服务信息化的能力,将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3.面向企业需求,校企共建研发平台

中国的重防腐涂料和涂装领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进入了高速成长的黄金时期。2010年我国重防腐涂料应用量近180万吨,成为世界上重防腐涂料产量和使用量第一的国家。科技园在产业需求牵动下,推动投资企业紧紧依托学校在深海防腐领域的技术优势,于2011年建成中试基地,研发与生产新型深海涂料。计划在今年与行业内骨干企业就海洋防腐技术开发进行合作,共建防腐技术中心。依托我校相关专业课题组、企业项目组、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实现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面向海洋防腐领域的重大需求,建设海洋防腐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

(二)工作目标

1.2012年将建模仿真中心建成国家工程实验室。

2.培育做大优势企业打造我校科技产业上市公司。

3.依托我校科技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培育更多科技企业。

三、科技产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校科技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要加快科技产业发展,还需解决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明确职能分工、创新管理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产业能力。

1.我校科研成果与产品偏重于国防领域,缺乏源于市场需求的、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民品科研成果,很多现有的民品科研成果产品开发目标不明确,研发过程与产业及市场脱节。需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为民品科研提供市场引导。

2.由于地理区位限制,我校的船海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畅通。我校的科研特色是“三海一核”,而学校位于内陆省份,和船舶、海洋工业的联系与合作受到限制,难以及时获得行业与产业发展的最新信息。需要加强与行业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结合,以获得更多政策、资金支持,为学校科研、产业创造发展空间。

3.对以科技成果对外投资、教师携成果科技创业中形成的股权认定与划分没有明确政策。建议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关于知识产权转让、投资入股的股权认定分配政策,以充分调动各部门及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

4.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专业人才短缺,更缺少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推广、投资运营等产业化能力。

编辑:OldMan  审核:OldMan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