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工学网两周年建设回顾与展望
工学网两周年建设回顾与展望
作者
王锐 曹良韬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8-01-18

分享

元月一日,新版工学网以全新形象接入互联网,以全新架构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新网站不仅以新形象、新名称示人,更在内涵上发生了根本提升———“先进文化阵地、校园信息门户”的全新定位,既是对网站二年建设实践的总结提炼,也是创新网络建设与管理的迫切需要。新版工学网将以全面占领新兴重要思想文化阵地为战略目标,以探索推进数字校园软件平台建设为战术依托,由早期的以新闻发布为主,进化成为集内容平台、互动社区和服务系统的综合型信息门户;由舆论宣传、思政育人阵地,发展为集主流舆论、文化传承及素质养成的思想文化阵地,为学校文化的网络化发展创造空间。

定位转型的时代背景

“从侧重网络新闻管理,到大兴文明办网之风,再到重点强调网络文化”中央对网络管理与建设的认识迅速转型、定位不断飞跃。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网站,形成若干于我国地位相称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型网络媒体集团。

2006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网络被列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2007年被誉为中国网络年,其最重要的标志是中共中央正式启动了对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顶层设计。

首先是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央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常及时地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紧接着6月3日至4日,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刘云山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

中共中央最高层领导亲自关心互联网并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表讲话,各部委专门研究以创新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这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规划网络文化建设,这一判断对于天然拥有文化资源优势的高校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信号。同时也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作为技术决定并界定文化的典型范例,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根本支撑,离不开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保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数字校园的兴起,许多高校在经历了以硬件投资为主的网络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后,开展了注重应用的软件平台建设。但随着网站和应用系统的增加,缺乏整体设计导致的弊端开始显现。各异的平台导致数据无法共享,信息不能交换,大量的“信息孤岛”影响和制约了网络文化建设的进程。

建站之初,新闻宣传是工学网的主干,网络宣传中心在工作中发现,文化建设、思政教育、法律普及,学校特色等辅助频道的补充并不能使它在信息孤岛中成为一片大陆,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整合,成为了制约信息门户建设的最大瓶颈。为了进行信息集成,网络宣传中心开展了以集中信息资源,面向应用建设,以产品培养需求的共建网站建设工作。

2006年6月,机电学院、经管学院、理学院、动能学院等第一批共建单位网站相继上线,这些网站均基于工学网总站点平台,彼引相对独立又与整个系统紧密联合,初步实现了集中建设、分散管理的运行模式。随后体训部、党校、党建研究室、校工会、学工处、评估办、班主任办、档案馆、保卫处、中俄船舶与海洋技术中心、素质教育中心等多个单位陆续进驻工学网网站平台,拥有全校三分之一部门网站的工学网初步实现了二级单位信息资源的局部集成。

重点将校园公共信息服务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移,由“应用型”向“集约型”转化,不再针对局部应用孤立建设,而是从业务联合的思路出发,向数据集中、平台整合、应用与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等“软主题”迁移。改版后的工学网,对校内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各种公共信息资源进行了全面的集成和优化,旨在以一个全新的校园信息门户构架,为网络文化建设与数字校园的高层次融合构筑基础平台。

[1] [2] [3] 下一页

编辑:小飞  审核:小飞

[1] [2] [3] 下一页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