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何让学习不再是件“苦差事”,让学生快乐学习?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来,学校进一步加强大类基础平台课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设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2011年首批支持英语、数学、物理3类基础课率先进行教改立项,运行2年,成效显现。今年,该项目在所有大类基础平台课中全面铺开。本文从记者角度探究了三类试点课程的教改经验与启示。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实施2年来,老师们进行教学研究、参加教学方面的学术会议、撰写和发表论文,有了途径和渠道,我校基础课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教学研究工作趋向系统性。在了解中,记者发现数学类、物理和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有三方面共性,那就是课堂内容和教学模式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力求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悉心进行网络资源和平台建设,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课堂再贴近一些
大三的陈赓班学生尤鹤菲告诉记者,相较于知识点学习,学习方法更重要。前一年半的英语学习为自己养成了一种好习惯和好态度。
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英语、数学类和物理课程以此为导向,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心老师们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示范主讲教师席红梅说,教师需要把学生学习的目的和需求了解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她在教学前首先把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做了调查,针对不同需求的同学,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外语系副主任邓晓明说,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写的不够流畅,说的不够自由” 是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亟待突破的“瓶颈”。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近几年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一步深化“小班”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式。“阅读和听力这些语言输入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课下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完成,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输出性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老师们采取各种方式做好互动式教学,受到省大学英语课评估专家的好评。
“陈赓班英语听说课,一次课6、7名同学,每个人都要做辩论、演讲、对话等大量演练。”很多学生逐渐从刚入学时“哑巴英语”的怪圈中摆脱出来,经历了先是“笨拙”地把内容写出来再背下来,慢慢可以“张口就来”即兴发挥了。
“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相一致。”针对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引入学术英语,培养学生们利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至少在本科阶段打下一些学术英语的基础,是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未来考虑的发展方向。
大学物理教学中心副主任姜海丽认为,教学要与时俱进,贴近时代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传统的‘讲、考’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探索和思考成为大学物理教学近年来的教改着眼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不拘形式,写出对物理学习的心得和思考的“物理小论文”,最初以陈赓班为试点,由于效果不错,本学期在全校中进行推广。
“光学、相对论等知识在有些省份的高中没有涉及,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物理教学方面与中心城市也存在不平衡情况。” 由于各省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具有较大差异性,新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层次参差不齐。为了“拉齐”学生的学习程度,帮助他们重回“起跑线”,我校大学物理教学中心的教师团队对于差异化教学和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多元化”教学的思路,利用开设讲座的方式,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选修。
数学类的微积分、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等课程,也“积极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习惯与兴趣,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不断促进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公共数学教学中心主任贾念念介绍说。2011年,王晓莺教师的教改立项课题是关于数学课程差异化教学的研究。根据学生程度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3个层级,在课下分层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做作业批改、题型练习和课后答疑。这一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班级同学《微积分》课程的不及格率有较大降低,这一项目也成功申报了2012年黑龙江省教改项目。
“以前搞教学研究、参加教学会议交流都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大部分老师都不做教改项目”。而如今,大类基础课教师们能积极地考察、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教授课程的内容,不断交流、学习、钻研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教改立项,“使老师把对于教学的思考转化为教学实践提供了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