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全方位推进数学教育改革 全方位推动学院转型发展
作者
文轩
来源
本科生院 数学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4-08-26

分享

一、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始建于哈军工数学教研室,由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和导弹与航天技术专家卢庆骏教授担任首任教研室主任,先后走出了戴遗山、汪浩、张金槐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学院数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培养历史,是国家培养高水平数学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数学学科拥有一级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拥有“海洋科学与工程数学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工程应用数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应用数学中心,为教育部“大学数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共建单位。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340人,硕士研究生193人,博士研究生81人。

图1 学院发展历程

1.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教授14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导师53人。教师博士化率达到89.5%。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5人、省教学名师3人、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1人、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高校教学新秀1人、省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入选2人、龙江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

学院一贯秉承严谨、严密、严格的优良教风,教学成果丰硕。现有《数学零距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科数学分析》等10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学院教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一项,“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2项、获首届全国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创新示范交流活动“全国示范交流”二等奖1项。

近五年,学院教师指导全校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等数学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省级以上奖励超过2000人次。

2.学科特色

学院遵循“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代数学及其应用、微分方程理论、海洋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等主要学科方向。近五年,学院在研科研项目82项,其中,科技委项目5项,民船专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项,2023年科研经费合同额过千万。学院师生年均发表SCI论文超70篇,其中国际合作论文超过20篇,在Memoris of AMS,CMP,Adv. Math,ARMA,JFA等国际数学顶级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电电子十所、徐州重工等大院大所建立长期、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派驻研究生参与合作研究。学院积极推动与学校“三海一核”理工结合项目,支撑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我校“三海一核”领域多个重大项目解决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提高我国船舶制作工业的技术水平、推进海洋开发和利用深远海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9学院郑雄波教授团队研制的“海豚”式波浪能装置样机在西沙海域海试

二、全方位推进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科学学院以传承于哈军工时期的“数学霸王课”为蓝本,深入挖掘“数学霸王课”新时代内涵,打造“一课三霸王”品牌,全方位推进数学教育改革,建设“优质厚重、高阶创新、价值塑造”的课程“霸王”;培育新时代“敢闯善创、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教师“霸王”;培养“理论扎实、实践善用、思辨创新”的学生“霸王”。近年来,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推行和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措施,在发展自己数学学科的同时,同时肩负着为我校“三海一核”学科发展起巨大支撑作用,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提供前沿、厚重、优质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1.课程“霸王”—课程建设与价值引领双发展

学院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数学知识与哈军工数学霸王课思政元素有机融合,通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统一,为“三全育人”理念落实落地保驾护航。依托教育部“大学数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共建),组建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教学团队,将哈军工数学霸王课文化思政元素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积极挖掘“数学霸王课”新时代价值内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理念,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明确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国家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育人目标、育人理念出发,围绕工科数学基础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实施全面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全面融入,形成全员育人的“宽度”;以全校公共数学基础课程为抓手,将课程思政贯穿学生公共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全过程,构成全面覆盖、全程衔接的立体化全过程育人的“长度”;建立教师队伍政治理论宣讲和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深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学院获批省部级以上一流课程建设14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平教材15部,获批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校精品思政案例15项。

表10“大学数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情况

2.教师“霸王”—教师能力与教学质量双提升

学院推动有组织人才培养,为学科人才培养搭好台和唱好戏,强化课堂公共数学课教学质量,严格公共数学课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效果,加强本科数学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的数学基础,建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复变函数、数学零距离4门国家一流数学公共课程,加强公共数学课程内涵建设,紧抓公共数学基础课程改革,面向实用性要求的“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探索以“学”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研讨式辅导、研讨式复习。通过“加减变”策略,加工程应用所需内容;减基础知识重复内容、技巧性训练;变打破课程壁垒,回归互融互通弱化“习以为常”的习题课,开展探究式研讨课,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探索案例式、项目式训练,培养学生跨界整合能力,系统整合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复变函数、数值计算、矩阵论等公共数学基础课程,夯实学生数学基础,为学校“三海一核”专业提供优质公共课程服务。

近五年,教师获各类教学竞赛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15项、校级奖项8项,获省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4项,作为主要成员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2名教师获校模范教师标兵,4名教师获校模范教师。

图11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图12全国高校数学课程教学创新示范交流活动二等奖

      3.学生“霸王”—学生素养与实践创新双突破  

学院完善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建模大赛教学培训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学生数理基础;以提升学生学风建设水平为核心,推动以学生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学风供给侧改革,探索建立与新时代思政管理、特色养成教育、理工交叉培养和学生自我管理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依托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工程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应用数学中心等多个科研教学平台,实现学科前沿向教材内容的转化、科研成果向教学训练项目的转化、科研平台向创新实践平台的转化;依托大连日佳电子有限公司、徐州徐工基础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搭建数学建模竞赛等各大学科竞赛平台,以“数学建模”为核心纽带,完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机制,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图13数学建模、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奖

学院以“能力为主”培养目标为导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加强知识素养的内功,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为外延,形成以学生为主的“理论培训+经验交流+校内数学建模竞赛+专家报告+训练营”多层次立体化竞赛培训模式。

图14学生双创获奖

学院设置数学建模岗位负责人2人,大学生数学竞赛岗位负责人2人,配备了相应的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全面负责数学学科竞赛组织、培训、参赛等工作,极大推动了学科竞赛健康发展。同时,学院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发挥“一支部一品牌”党建引领作用和双带头人的保障作用,聚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模式。

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指导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29项、一等奖55项、二等奖224项;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三、全方位推动学院转型发展

数学科学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院、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四个回归”,以“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发展思路,全方位推动学院转型发展,数学学科不仅成为服务学校主体学科的有力支撑,也成为学校往前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1.科教产教—团队发展新契机

学院以学校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团队建设立项为契机,全面整合学院资源,优化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按照研究方向团队优化设置了公共数学教研部、代数与几何研究中心、分析与方程研究中心和信息与计算研究中心。

图15学院团队梳理

学院立足现有基础数学优势学科方向,瞄准几何表示论、非线性发展方程领域国际前沿方向,培育标志性学术成果,打造学科高峰。着力提升高峰方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大博士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引导博士研究生到双一流高校就业、到海外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提升博士研究生就业质量。大幅提升高峰方向高水平学术论文数,依托与国际大师的合作,在“四大”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取得突破,实现高峰方向重点基金的突破,实现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的突破和提升。在高峰方向大力引进优秀青年人才,柔性引进战略科学家,培育国家级人才。

学院依托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和学院产教融合团队,围绕现代代数分析等理论问题,瞄准现代代数分析以及理工交叉中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与海外顶尖大师合作,集智攻关,共同解决相关重要问题,产生系列标志性成果、培养国际一流大师。成立由顶尖期刊编委、国际数学大奖获得者、国际数学Fellow和数学国际组织骨干成员等组成的国际咨询委员会,形成以讲席教授为主的学术委员会,对中心进行学术治理,对长准聘教授职称晋升、访问助理教授聘任上采取国际化的评价体系。

2.理工结合—交叉研究新突破

数学科学学院为加快数学与船海领域的深度融合,汇聚国际一流人才,建设数学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开展理工结合交叉研究。打造“前沿交叉+船海特色”的学科方向;打造“全球视野+科教特区”的交叉育人平台;汇聚“顶尖专家+青年才俊”的师资队伍;试点“多元主体+学术治理”的国际化管理模式;建成“人才集聚+国际声誉”的国际化研究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海洋计算数学、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量子信息和前沿基础数学四个交叉研究方向。近年来,学院积极推动与学校“三海一核”理工结合项目,积极支撑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理工结合交叉研究方向为我校“三海一核”领域多个重大项目解决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提高我国船舶制作工业的技术水平、推进海洋开发和利用深远海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6海洋计算数学

3.引育并举—师资队伍新局面

学院通过国内外知名招聘平台mathjob、学术会议、高校招聘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发布招聘信息,吸引更多优秀的数学专业人才。设立用于招聘优秀人才的专项基金,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根据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精准定位所需人才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展示学院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实力,提高学院在数学学科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坚持理工融合路线,积极推动数学学科与工科专业的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教学等活动,提高数学学科在工科领域的应用价值和地位,吸引应用数学跨学科人才。建立健全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路径和机会,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实验室资源等支持,关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需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图17国际知名数学招聘平台mathjobs

学院制定了《关于成立数学科学学院人才工作委员会的通知》,建立全时全域全员引才机制,绘制人才引进图谱,推行人才引进清单制和责任制,做实学科方向引才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强化学院和团队引才主体责任和内生动力。做大做实学院“以才引才”,完善“师源”目标高校、引才专员,实施全员引才策略,优化人才引进流程,营造全员引才氛围。招聘平台发现应聘人员信息“第一时间”联络应聘人员,人才引进作为学院党政联席会“第一议题”,动员全员教职工,将引才作为学院工作“第一要务”。为引进人才设立包保人,实施包保责任制。包保人负责人才引进后相关流程、事务性工作,为人才提供便利服务,让人才“愿意来”。近三年引进教师17人,海外学缘12人,外籍教师3人,待入职教师5人,其中,海外学缘教师3人,外籍教师2人。

图18海外引才专员分布图

审核:何建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