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三问说透大先生” 争做“四有”好老师】答好大先生“三问” 学习身边的榜样
作者
宋扬
来源
水声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10-04

分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对“好老师”“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有提及。这充分表明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是向“好老师”看齐,向“大先生”的目标努力。

何为大先生

只有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称为大先生。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做“大学问家”“大先生”的传统。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先生”,是人生圆满的标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先生”的精神特质与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既有一脉相承的精神品质,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大先生”胸怀“国之大者”,有“大情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国之大者”,对“大先生”来说,胸怀“国之大者”,就是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断锤炼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善于把教书育人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不断提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新时代的“大先生”,就是要在“有理想信念”的基础上,还有胸怀“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是“大先生”的灵魂,教师要以此为安身立命之本,躬身讲坛,身体力行。

“大先生”德行风雅高尚,有“大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新时代的“大先生”,是对有德业者的尊称,就是要在“有道德情操”的基础上,还有风雅高尚的德行。德高望重、为人师表,是“大先生”的形象特征。“大先生”着力言传,但更加注重身教,以人格魅力、模范行为树立榜样,用自己的道德情操感染、引导学生。但凡“大先生”,必然品格高尚、行为世范。

“大先生”学识博大精深,有“大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新时代的“大先生”,就是要在“有扎实学识”的基础上,还有卓越精湛的“大学问”,精于“传道授业解惑”,“择天下英才而教之”,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国家强盛。造就“大先生”的目标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和学术,让中国的教育和学术屹立于世界一流方阵。

“大先生”明德亲民至善,有“大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新时代的“大先生”,就是要在“有仁爱之心”的基础上,还有明德亲民至善的“大人格”。这种“大人格”常常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每每“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大先生”一贯自省自励,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特征,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先生”的“大人格”如春风化雨,能够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因何要大先生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呼唤“大先生”。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大先生”是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大先生”是教师队伍的楷模,在努力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造就“大先生”提出目标要求,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万千家庭和学子的期盼。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培养造就“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为标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大先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大先生”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时代重任;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时代重任;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青年的时代重任;教育引导学生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的时代重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时代重任。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重托,“大先生”要不负使命,坚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统一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如何做大先生

国家兴必先强教师,强教师务求“大先生”。

提高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培养造就“大先生”,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大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对政治强、学术精、有爱心的优秀教师予以重点关注,培养他们“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争做教师的示范标杆、社会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

凡教师者,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心怀祖国,坚定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教师要做大先生,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下一代。

作为大学教师,不仅要为知识传递聚力、为知识创新争先,更须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为党为国育英才,为民族希望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养接班人。青年学子就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哈工程水声学院的教师,要培养水声学生成为行业的先锋队、排头兵。

教师要做大先生,恪守教书育人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我们所在的大学,是教师构建大学育人文化的场所,是我们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土壤。立德树人信念、价值观、行为的形成,仍要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科研引导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承文化知识与对其修养品行的塑造同样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榜样育人价值,严于律己;在教学工作中,打造精品课程,并时刻探索利用新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研指导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庄重的学术品格,把锻炼学生研究能力和具备宽广的视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协同作为科研育人目标,以言传身教指导学生把研究写在祖国建设的热土中、扎根在国家发展的大地上。唯有教师们协力争做“大先生”,成为勇担大学建设重任的“大先生”,才能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打开崭新格局。

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赢得社会的尊敬,须努力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争做“四有”好教师,这也应该是我们广大教师内化于心的使命与担当。好老师就是要拿出自己的心和爱来感动每个学生,就是要把每天的工作都当成自己的代表作来完成。爱和责任是做好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主色调,要在学习中学会感悟,在工作中学会担责,在实践中努力传扬,坚定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努力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好教师,争做“大先生”。

向身边的大先生杨士莪院士学习

杨士莪院士,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先生”。“九十载春秋未老,百万里桃李同芳。”始终辛勤耕耘在水声教育、科研第一线,以“90后”的心态,身先士卒,一丝不苟,尽职尽责……书写着一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者的 “大先生”精神。

杨院士,作为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他的事迹我们大家不仅耳熟于心,更是亲身体会过的。在有生之年受“大先生”所教,无疑我们是最幸运的人。

我在2003年有幸成为了杨院士的学生,那年杨院士也已72岁高龄,当时对于一个初入水声的博士生来说,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从选课、专业学习、发文章、实验设计,杨院士亲自指导我的学业,让我甚是感动。院士把学生看得很重,即便再忙,对待教学、对待学生从不敷衍应付。对于我的各种“门外汉”的问题,他都认真耐心地回答,并用最恰当易懂的语言,引导我快速入门。记得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在31号楼的消声水池做实验,杨院士突然来到水池查看我的实验情况,他细致地帮我分析数据,现场指导实验细节,记得院士说,“做实验不能完全像流水线上的工人,机械地采集数据,而是需要边采集边观察边分析,发现新问题,及时修正实验细节。”这让我对看似枯燥的实验数据采集有了新的认识。每次向杨院士请教问题时,他总是谆谆善诱,让人绝不会有面对大家时的拘谨和战战兢兢,而完全是一种精神享受。每一次交流都似乎给科研工作开了一扇新门,院士独辟蹊径、高瞻远瞩的想法,总让人豁然开朗,激励我继续前行。这也许就是“大先生”的“大境界”“大情怀”“大学问”和“大人格”。

此外,杨院士会亲自参加相关科研项目的海试。只要是他牵头或主持的科研项目,他都会亲临第一线,参与到庞杂烦琐的海试工作中,细致到海试前的试验设备准备及装配情况、海试日程安排、海洋水文条件监测、海试后的数据分析等,事无巨细地亲自过问、现场解决。

如今,20年过去了,杨院士从古稀到耄耋,却依然坚守三尺讲台,正如杨院士所说的,“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我进入‘90后’了,人虽然退休了,但是为国家作贡献的脚步不能退休,要继续发挥自己微薄的能量,作出可能的贡献。”他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是我们值得学习敬仰的新时代“大先生”,也是我们砥砺前行、为国奉献的动力。

编辑:胡莹洁  审核:胡莹洁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