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三问说透大先生” 争做“四有”好老师】学习杨士莪院士 传承“大先生”精神
作者
郭俊媛 王笑寒 张明辉
来源
水声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10-04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荣获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杨士莪院士正是这样的“大先生”,他为国尽责、向海图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政治品格,矢志创新、攻关不怠、引领学科行业发展的科学精神,立德树人、甘为人梯、培养可靠顶用人才的崇高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杨士莪院士的弟子,水声学院海洋声场声探测党支部的青年教师们在此分享院士言传身教的故事。

郭俊媛

回想这么多年,作为学生我可以说是一直在“学习”,甚至是必须在“学习”中。硕士学习阶段,第一次见教授,就被教授的“为什么”问得没了自信。教授问:“面波的极化形式在海底界面上层和下层有什么不一样?”凭着记忆回答完之后,教授又问了一句“为什么”。凡事问完现象,他总会加一句“为什么会这样”,这些 “为什么”,让我学会了想问题要多深入一步,有些事情自问自答,反而促进了我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

博士学习期间,有段时间被信号处理的公式表达与工程实现之间的问题折磨,导致项目进展有些胶着。有个周日早晨,还在睡梦中的我接到电话,一句标志性的“喂”让我瞬间清醒,接着就听到教授说,“我昨天晚上思考了一下,你说的什么什么有点问题,应该怎么怎么尝试一下……”后来听魏老师说教授一晚上没睡好,都在思考实现的可能性,甚至亲自编程,与我“比赛”。当时只道是导师的鞭策,回想起来才领悟到作为导师在科学研究和带学生过程中所下的“功夫”。

教授对人文素养同样重视,在吃饭时候会问起,“都说上善若水,谁知道为什么?”在我们面面相觑的时候,他解释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能利万物而甘处下位,是为上善。”这些言传身教,虽然没有直接讲大道理,但是将立人立德、甘为人梯的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教导着我们,使我对“何为大先生、如何做大先生”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最近国际形势比较复杂,我们行业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有次去教授家吃饭,教授上来就问了一句,“知道邱少云怎么烧死的吗?”接着说,“战役当前,命令之下,只能执行,不能退缩,趴着不动也是死,退缩当狗熊也要挨枪子。要是你,是上是不上?”又教导我们平时做科研的时候要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国家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要迎难而上,做有用的科研。

教授胸中满腔热血,笔下深耕科研,站三尺讲台传至真至善之理,握一支粉笔授大工大学之问,是我辈学习的典范。


王笑寒

70载初心不改,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三尺讲台上仍有杨士莪院士“一站到底”的身影。每逢新生报到,杨士莪院士都会坚持用自身的科研经历为水声学院本科新生教授开学第一课。院士坚持上第一课不仅是对学生的关爱与善待,也给所有教师树立了一个标杆和榜样,鼓励我们当代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争做“四有”教师,让教育这盏希望之灯越来越明亮。杨士莪院士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早已变成一份耳濡目染的传承,烙入我们每一个后辈的心中。

1931年出生的杨士莪院士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之际,因国家战略需要,毅然放弃清华大学的求学之路,前往苏联学习国家急需的水声专业,从头学起,后进入大连海军学校任教,后进入哈军工,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的水声专业,开启了数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杨士莪院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是国家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这种看似平凡的坚持实属不平凡,也让我们水声人感受到杨士莪院士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水声事业的热爱,同样也激励我们要像杨院士一样“一生为国听海”,让中国听懂大海的声音,推动祖国水声事业走上更高的台阶。

杨士莪院士对我来说,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人生的导师,院士身上总透着一股绵延不绝的干劲和与时俱进的年轻心态。只要是杨院士牵头或主持的科研项目,他几乎会参加所有海试,并且时常叮嘱我们,“年轻人要敢想,才能敢干,只有在干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科研上必须脚踏实地,玩不了花招,只有你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干成的东西才能是实实在在的。”每次出海实验,大到实验大纲、人员安全,小到螺丝密封圈,都事无巨细认真负责地叮嘱我们。这种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不仅传递给我,同样通过我传递给学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声人。

院士的使命担当、家国情怀,不仅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更是我们为人师表的典范。我们应继承院士对国家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水声事业的热爱,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祖国的大地,捍卫祖国的蓝色海疆。


张明辉

本人1998年入学,就是杨士莪院士给我们上的第一课,讲述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水声工程是学什么、做什么的以及怎么学,对我的人生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水声人的信念。

大先生要有坚强的理想信念,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心怀祖国,坚定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院士非常关心我们海洋声场声探测党支部的建设和工作,只要我们请院士来参加我们党支部的活动,院士就会提前准备好给我们讲授的内容,参加我们党支部的活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教师要做大先生,就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要严谨治学,深耕科研,研究真问题。在杨士莪院士和学院其他老教授的指导下,我深刻认识到,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要踏踏实实,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地论证。记得有一次和杨士莪院士讨论实验方案,院士对我们说:“实验方案不是简单地做个计划,排个时间顺序,列几条实验内容,而是把要做的实验内容都认真地论证一遍,声源级需要多少能满足实验要求,接收信噪比能有多少,能否满足后续数据处理分析要求,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怎么处理,有没有预案……”通过这些,我们深刻认识到,做科研不是简单地推导公式,而是多个学科、多种方法的综合考量,是要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个小问题。

教师要做大先生,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下一代。从我2005年留校,2006年担任《振动与声基础》课程的助教,到2009年开始主讲《振动与声基础》课程一直到现在,院士一直都是我们课程组的成员,只要条件允许,院士都会为新生上水声工程学院的第一门有关声学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导论。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会认真地准备每一次课,尽可能地将相关科研案例结合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既学到理论基础知识,又学会如何应用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院士创建的研究团队中工作和学习,近距离地聆听院士的教诲,我是幸运的,也是自豪的。今后我还要在院士的指导下努力工作学习,以“大先生”的要求为标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研教学能力。

编辑:胡莹洁  审核:胡莹洁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