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军工精神学子说】擦亮军工精神的“三原色”
作者
董昕瑶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5-13

分享

我是哈军工自创立以来的第62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是强军报国、献身使命的价值追求,是攻坚克难、丹心铸剑的高尚品质,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做人原则。

2020年9月4日,我接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我小心翼翼打开它时,映入眼帘的,是深蓝色的信封包裹着红色卡片而制的古韵建筑,白色底面上清清楚楚印着我被录取的字样,令我欣喜而又期待。迈入这所大学后,我才逐渐明白这红、蓝、白三种底色便象征着哈军工人所共同遵循、光耀千秋的精神品格。

如果哈军工精神是一抹赤诚的红,那一定闪耀在那段弥漫着铁锈与硝烟的岁月里。

自诞生之日起,哈军工就承担着强军报国的历史使命,凝聚了新中国关于国防现代化的光荣和梦想。战火中催生,高起点创建,军工人在时代进行曲起伏的激昂节奏中共同谱写了耀眼的华章。从陈赓大将疆场紧急受命,奉召只为办学的坚定无畏到刘居英院长躬身治校,励精图治强国防的匠心如磐,从两弹元勋任新民自力更生研发导弹,为中国实现零的突破到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开创专业技术新局面,为我国自行设计奠定基础......他们斗志昂扬,豪情满怀,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他们献身使命,矢志不渝,辛勤开拓荒芜的疆土。不啻微茫,造炬成阳,军工的红色是滚烫的爱国热血,是那颗颗沸血难消的爱国之心。

如果哈军工精神是一抹深邃的蓝,那一定守护在祖国的万里海疆上。

我曾有幸跟随学校老师一同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2021读懂中国”系列节目——《杨士莪:倾听大海的声音》的幕后制作,至今对我影响颇深。在面对水声尖端科技领域的空白背景下,杨士莪院士“开辟鸿蒙,动不可破”。他写出最早的水声学著作;他创建了最早的水声人才培养基地;他为了筹备南海考察等待35年......哈军工正是有一批像杨老这样攻坚克难,丹心铸剑的领路人,才为国家一项又一项未知的领域开辟了疆土。他们向善而行,向深而入,争做中国的脊梁。岁月如梭,征途漫漫。哈工程黄大年教师团队实现水下无人的航行器从0到1再到100的跨越;哈工程“悟空号”auv排除万难完成万米挑战;哈工程北斗/gnss差分增强定位系统闪耀祖国最南端......军工人在保家卫国的征途上,描绘出宏伟的蓝图。

如果哈军工精神是一抹纯洁的白,那一定描绘在诞生传奇的雪域之都。

求真务实即追求人生的高标准;追求卓越,就是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不甘寂寞,哪怕在一个最不起眼的岗位上,总要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和成绩。高学敏克服困难成为海军工程大学的政委后仍不满足自身学业水平,在任职期间完成了国防科大硕士研究生学位;罗东进拒绝高干子弟的特殊化,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陈阿溪赤脚进入哈军工,秉持“做什么都要尽力尽责,努力达到最好”的人生信条,成为了北海舰队副司令......从第一批走出哈军工的学子起,哈军工的毕业生就不断地在国家建设的各领域创造着业绩,赢得“可靠顶用”的金牌赞誉。我在寻访校友的活动中,与仰望星空,逐梦航天的87级校友李彬对话,她曾有过家庭事业两难顾的时光,也有过航天事业遇阻的时刻,但每每给予她咬牙坚持下去的动力的还是那汹涌澎湃的军工精神。在今天的校园里,你依旧能看到教学楼彻夜通明的灯光,依旧能听到军号声,依旧可以跟随负责严谨的老师们追求心中所向。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不忘言传身教里的率真,不忘自强不息的守望。

一甲子之前,军工人前赴后继,永续传奇;一甲子之后,工程人艰难跋涉,执着向前。

站在这片沃土上,根植于军工大院的深远文化,我在神圣的军工纪念馆追溯历史的原点,我在国庆节国旗下讲述着我对未来的规划,我在“初心与恒心”党史学习分享会上见证师生坚守的担当。“筚路蓝缕创伟业,初心不忘再启航。”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作为军工精神新时代的答卷人,将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在新时代一百年奋斗的号角声中尽情挥洒汗水;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将利用好手中的笔传递军工温度,讲述好工程故事;作为一名法律学子,我将丰富我的专业知识,守护善的正义之剑,在船海领域发挥专长,保卫国土;作为一名工程学子,我将无论何时不忘来时初心,无论何地做好军工人的本分,坚守三个“第一”,将时间融入点滴青春。

知是大同梦,道阻路且长。何惧路漫漫,受光照四方。“后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前辈望白头”惟愿诸位工程学子挺立时代潮流,将扶桑之青春献国家,乘风接力,传承哈军工的血脉,庚续军工荣光。

审核:朱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