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军工精神学子说】传承军工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作者
方子铭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5-13

分享

我是哈军工自创立以来的第62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是“自强不息”、“团结一致”与始终以“报效祖国、为党为民”为第一位的爱国精神。

走进哈军工纪念馆,这些陈列的馆藏仿佛带领我们走进了70年前的哈军工世界。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我国第一艘气垫船、我国第一艘水翼快艇……这些“共和国第一”馆藏的背后是老一辈哈军工人“不服输”的奋斗故事,更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下迎难而上的自强不息精神。

大一时期的我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大一上学期还好,但大一下学期的学习动力不是很足,在学习上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存在懒惰的情况,最终的期末成绩考了82.66分。看到自己几科过低的成绩我开始反思,痛定思痛之下,我开始力求改变。大二上学期开学之际,随着“谭国玉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展开,“谭国玉”这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我再一次通过网络了解这位出现在纪录片《揭秘哈军工》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学长。他是战争时期的出色战士,可是进入哈军工后的学习生活让初中文化水平的他难以适应。头两个月的测验,门门功课不及格。但在陈赓校长的亲自关怀下,谭国玉奇迹般地克服了自卑,战胜了自我。在最初一味刻苦地延长学习时间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地改进了学习方法。最终他顺利地通过了所有的课程考试,并成功应对苏联专家的质疑,让苏联专家“心服口服”。由门门不及格到毕业时成为学院的全优生,谭国玉学长的精神指引着我。大二上学期的我每天坚持规律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惰性,在重视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对个人工作能力的锻炼。最终,在一个学期的刻苦努力下,我的学习成绩由大一下学期的82.66分提升到92.22分,并在学生工作方面荣获“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我认为,自强不息精神是哈军工精神之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保持和发扬自强不息精神,在科研之路上攻坚克难。

哈军工精神也是在面对困难时“共克时艰、众志成城”的团结一致精神。

从1953年哈军工建校之初面对“从无到有”的严峻考验,到近些年哈工程全体师生打赢防疫之战的齐心协力,哈军工的团结精神历代传承。本学期开学以来,疫情形势严峻,我以志愿者的身份于2月28日至3月3日连续四天参与到助学宾馆的防疫工作中。这里是校园防疫的第一线,但在这里丝毫看不到紧急防疫工作下的慌乱,在师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切都是那样地井然有序。从进出宾馆、办理入住和转出的登记,到每日送餐、校医院的工作人员上门检测,再到换班工作时的工作交接,每一个岗位上的“螺丝钉”始终都紧密地配合着。我所在的助学宾馆只是学校众多防疫岗位的一个缩影,但从这里折射出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却存在于每一位哈军工人的心中。一个月以来,校医院出动医务人员800余人次,为全校师生做了40余轮核酸检测,共计检测30余万人次;网课期间,摄像头后是热情饱满、传道授业的老师,学习桌前是奋笔疾书、孜孜不倦的同学。当一个个平凡的哈工程人汇成一幕幕不平凡的瞬间,哈军工的团结精神历久而弥新。

哈军工精神更是“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需求”的报国情怀。

1950年,正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杨士莪感受到国家的需要,他毅然报名参军,提前告别了学生时代。在之后,他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院校组建,成为第一批教员。七十年过去了,杨士莪院士依旧勤勉如初。他如“莪”一般,毕生工作在水边,一生做好一件事,“用心倾听大海的声音”;1953年,唐铎将军开始参与哈军工创建工作。这位我国唯一一位飞越莫斯科红场的将军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系主任长达11年之久。在他的身上,体现出哈军工老一辈将军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不仅有着过人的军人素质,而且还肯于钻研、责任心强,能脚踏实地工作。他们将自己交给党,交给国家,用赤诚之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哈军工人。

无论是老一辈的拓荒人,还是新时代的后继者,哈军工人为国为民矢志奋斗,传承哈军工精神初心不变。光阴荏苒,岁月变迁,在民族复兴的强国之路上,代代哈军工人以逆水行舟、披荆斩棘的勇气,百折不回、迎难而上的斗志,在人生征途中面对挑战豪无惧色、勇攀高峰。一年后,哈军工将迎来它的70岁生日。七十载风雨兼程,我们的母校,恰是风华正茂!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与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专业的本科生,我要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并走进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研。我更要不忘为国为民的奋斗初心,力求日后为党和国家的材料科学研究添砖加瓦。我将继承与发扬哈军工精神,和新时代志同道合的哈军工传人一起,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初心不改,笃定前行!

审核:朱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