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学校在启航活动中心举行“追思铭记 继往开来”主题活动,通过邓三瑞教授追思会暨“三瑞讲坛”第一讲和“致敬大师”——首届“终身荣誉教授”邓三瑞、戴遗山教授图片展,线上线下近万名师生、校友共同回顾了邓三瑞教授在我国潜艇事业、智能水下机器人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家风范;追忆了邓三瑞、戴遗山两位教授忠诚报国、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
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总经理黄平涛,学校原校长刘志刚教授,科技部863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徐国华教授等邓三瑞、戴遗山教授曾经的同行、同事、学生,我校校党委副书记夏桂华、杨冶,党委常委、副校长韩端锋,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吕冬诗出席活动,部分机关、院系负责人参加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臧克茂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南京理工大学杨静宇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大连民族大学张汝波教授,重庆市杰出企业家、凯瑞特种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尚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万春撰写了追思文章。
邓三瑞教授追思会开始前,在场师生、嘉宾默立一分钟,向邓三瑞教授致以怀念与敬意。追思会播放了纪念专题片《初心 • 潜心》,展现了邓三瑞教授在船海科教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为船、为海、为国防”的高尚情怀和他忠诚报国、淡泊名利、敢为人先、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
杨冶代表学校在致辞中向“三瑞讲坛”的开幕表示祝贺。他说,邓三瑞教授是优秀的科学家,是深受师生爱戴的“大先生”,是哈军工精神创造过程的参与者,更是哈军工精神的发扬光大者。
杨冶指出,从邓三瑞教授和戴遗山教授等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的代表性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一代代哈军工传人“为船为海为国防”的身影和足迹,感受到“三个第一”的价值追求,深刻体悟到哈工程蕴藏的深厚的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
杨冶通过30多年前师从邓三瑞教授攻读系统工程研究生以及在工作中与邓三瑞教授和戴遗山教授的接触,深情追忆了两位教授带给他深刻的思想启迪与引导。邓三瑞教授曾一语道破微小型潜器项目的关键在于其应用定位不是使目标整体性摧毁,而是使其功能性丧失,徐玉如教授闻后彻悟,使他感悟到一个大科学家的战略思维;当他向邓三瑞教授请教“科学研究有没有什么方法”时,邓三瑞教授的回答“化简”,引导和影响了他此后的科学哲学著作研读与思考;戴遗山教授在黑板上“徒手一笔成圆的绝技”体现了为师者永无止境的追求和千锤百炼的工夫,体现了哈军工“三严”教风和至善至真的境界;邓三瑞教授提出教学要“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教学理念,即把具体的东西讲抽象,把抽象的东西讲具体,让他体会到教学的很高的境界。他认为,两位先生的共同特点是对一些基本问题或本源问题永不停止思考,而两人的差异则表现在邓三瑞教授更加“高屋建瓴”,戴遗山教授则是“一针见血”。2002年,校训产生前的一次座谈会,两位教授提出“校训要言有所本”“以毛主席的‘工学’二字为本”作为关键字构造校训,成为“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校训形成的思想源头。他说,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能与邓三瑞、戴遗山两位大师相遇,亲耳聆听他们的教诲并有所传承,是他一生的幸运,两位老师在他心目中是“两座高山”“两座灯塔”。
杨冶指出,要永远牢记,正是以邓三瑞教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军工人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投入到祖国海防事业的发展进步之中,才有今天学校在“船海核”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永远牢记,以邓三瑞、戴遗山等教授为代表的“大先生”们,格物致知、宁静致远、教书教人的高尚品格;要永远牢记,他们为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发展埋下的最珍贵“种子”,要将他们的事业与梦想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初心与使命。
杨冶希望广大师生通过追思邓三瑞教授,继续坚守立德树人、强国安邦的神圣职责,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专业自信,练就过硬本领,在培育杰出人才、铸造国之重器的新征程上,做出不负前辈重托的历史性贡献。
各位讲坛嘉宾从不同角度对邓三瑞教授进行了追思致辞。
黄平涛回顾了邓三瑞教授年仅29岁,就承担了主持研制我国第一艘试验潜艇,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和80年代末首开我国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研制工作先河的高瞻远瞩战略眼光与开阔格局,讲述了邓三瑞教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博学、严谨、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
臧克茂院士在他的追思文章中,追忆了在邓三瑞教授主持下,一起共克难关、合作研制中国第一艘试验潜艇的难忘经历,让他感到邓三瑞教授严于律己、关心下属,具有革命老同志高尚优秀的品德。
刘志刚教授回忆了邓三瑞教授的儒雅睿智、博学多才、博学思辨、乐观豁达和甘于清贫,认为他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先驱者。
追思会后举行的“致敬大师”——首届“终身荣誉教授”图片展,以照片的形式,展现了邓三瑞、戴遗山两位“终身荣誉教授”专注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的高尚情操,以及他们为我国相关领域做出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