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这个团队,是你一生中距离世界冠军最近的一次。”学校E唯协会指导教师李海波对每一届新加入的学生这样说。2001年至今,E唯协会引导超1万名学生走上科创道路,培养顶尖优秀学员500余人。协会走出了“蛟龙号”潜航员陈云赛,带领团队打破北美高校20年垄断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世界冠军的“中国队长”周翰文……
2022年,创翼科技社自主研发了新型轮腿式平衡步兵机器人,获二十一届RoboMaster2022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东部赛区冠军并晋级全球总决赛。12年来,社团组织2000人次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
通过创新,一批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由15名在校生运营的学生企业深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水产捕捞机器人、大坝检测机器人等系列产品进入市场,现年利润超200万元。
2013届博士毕业生王天的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得融资上亿元,入选杭州医疗健康准独角兽企业。
近日,学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历经近20年的创新育人探索,学校构建了“课、训、赛、孵、产”全要素实践服务体系和“师资、经费、政策”全过程保障体系,形成“学院主责、教师主导、学生主角”的激励机制和“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的育人模式。近七年,43个科技创新社团,年均科创立项2300余项,基本实现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全覆盖。大学生科创作品国内外各类竞赛中获奖9000多项,覆盖近2.5万人次。近10年学校投入创新创业资金2亿多元,累计孵化师生科技型企业130多家。在“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体受益”的创新创业氛围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断擦亮学校育人品牌。
“课”“训”结合 培育创新的“金种子”
“在学校,只要你有想法,学校就一定能有场地和条件帮助你一步步实现梦想。”博士生赵春恩本科阶段与同学孟思源在学校帮助下设计3D打印机投入市场。
E唯协会成立之初,只有两间60平方米的屋子和一些简单设备,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学校腾出21号楼的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共980平方米、十几个房间建成E唯协会的“大本营”,平均每年超过500名大一新生在这里接受科创入门辅导。流水灯的制作、常用基本模块的焊接、相关工具的使用、电路图的识别……通过实践训练,一批科创“菜鸟”就这样成长为国际竞赛的冠军。
科创基地不止21号楼,在学校启航活动中心,近5000平方米、跨越5个楼层的创立方·大学生创客工场,构建起意识普及区、创客培养区、产品研发区、创业苗圃区、创业街区和创业咖啡厅“五区一厅”的递进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有了自己的天地,学生们恨不得吃住在实验室里,一个个科创的“金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
“初听创新很难,但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就能一步步实现理想。”学校团委副书记赵宁波说。学校构建了“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全价值链创新创业成长模式,坚持教育与实训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基本知识,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形成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体系,让学生放开手脚搞创新,充分激活学生的科创兴趣。
2011年,学校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5年学校出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课程建设改革。学校现已开设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必修课程115门、选修课程43门,规定所有本科生须完成不少于20学分“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统一融入课堂教学,全校学生广泛受益。
以赛促学 让创新人才破土发芽
“我就是想拿水下机器人的世界冠军,因为这个原因,我留在了学校,留在了龙江。”为了夺冠,“中国队长”周翰文几乎一个月没有离开实验室,创新竞赛激发了一大批学生的创新活力。通过比赛,学生扎实了知识储备、训练了实践动手能力,也历练了创新品格,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举措落到实处。
2006年,“飞思卡尔”创新团队成立,除了参与校内的科创竞赛,还承办了“极速挑战”智能汽车赛;同时作为智能学院“一院一节”活动,累计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比赛;小小的纸桥能够承受上百公斤的重量,体现了结构和力学的完美结合,成为航建学院“一院一节”品牌活动;围绕“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两大核心赛事,信通学院形成机器人大赛等特色活动……每年,学校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200余场,服务超1万人次,举办校级竞赛30余项,1.6万人次参与。学校推动学院、基层学术组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工程学子提供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加强在校生创意思维训练,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级竞赛中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为了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顶尖科创赛事,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学校在国内率先实施学生休学创业、“免修不免试”等激励政策,将学生参与情况及成果纳入学生保研、奖学金、学分、荣誉等。
“越是高水平的赛事,越是有影响力的平台,越能锻炼学生的总师思维,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对学生的锻炼具体而全面。”E唯协会指导教师刘文智说。
作为学校典型的学生创新社团,E唯协会的学生要经过无人机、水下潜器、陆地平衡车、水面五人艇、四轴飞行器等领域的大赛历练,身经百战后才能踏足水下机器人大赛赛事。
首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ROV赛道一等奖的荣誉背后,是E唯协会会长、大三学生李辰骥带领团队两个月的努力。此次比赛难度升级,新设置了很多模拟海底工作场景,为此20余名队员为机器人升级改造了7次。买不到成品电机就自己做,机身框架尺寸不对就自己雕,队员们不舍昼夜地调试、练习,比赛前夕一度坚持到凌晨4点,直到操作手与机器人完美配合,精准熟练地完成各项任务。“机器人部件全部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这是E唯牌的电机,学校牌的电机!”李辰骥说。
E唯协会里有太多像他一样“疯魔”的人。2017年,E唯要征战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前,队员们借用游泳馆水池进行实战演练调整参数,由于要避开正常开放时间,所以只能在午夜至凌晨进行实验。李海波主动承担了下水工作,数次的下水调试、冷热交替,感冒已成家常便饭,但是他毫无怨言。老师对待创新的真诚和身体力行感染着学生,他们身上体现着的“敢为必成”的创新文化代代传承,忠诚、特色、创新在师生中相互融合。
在学校,几乎每位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最少会参加一项科创竞赛。学校的科创活动从单一的品牌竞赛发展为科创节,从“一院一品”发展到“一院一节”,学校创新创业“高原”效应凸显,“高峰”不断涌现。学校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在科研实践中泡出来的创新意识,在科创竞赛磨练出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学校人才就业最亮的名片,毕业生被用人单位称赞‘可靠顶用’。”学校团委书记于云亮说。
全方位保障 让“双创”梦开花结果
本科期间,学校学生李晗生在经过创新技术积累和大量市场调研后,成立了深度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启航活动中心创业街区。学校为深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独立办公室,还配备了公用设施。“学校组织了各种融资对接、政府扶持对接,引荐我们参加国际行业展览,并且积极帮助我们创业团队宣传,邀请创业导师、校友企业深入公司进行指导,我们都快速成长起来。”李晗生说。如今公司正根据市场需要,紧锣密鼓地研发推出多模块的水下机器人。
学校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资源,全力打造“一场一园一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一场”即创立方·大学生创客工场,这里有创新成果展,有创业理论培训,还有研发经费、实验室环境、基本通用设备支持,是连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创新创业企业孵化之间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平台。“一园”即用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加速孵化培育创新成果,降低创业门槛,推动创新成果实现就地转化。“一院”即用好龙江工程师学院这个平台,让教师、学生入企实习实践,推动创新成果与龙江企业深度对接。
学校还建立起“师资、经费、政策”全过程实践保障体系,聘请45名校内教师和86位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全方位指导;学校面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鼓励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以哈尔滨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师生共创项目成功落地;出台《哈尔滨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管理办法》等20余项制度,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管理制度体系和师生激励政策。近10年学校累计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经费超过2亿元,广泛向企业、校友等筹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累计达到3000万元,与黑龙江路同创业投资集团发起设立2000万孵化投资基金,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保驾护航。通过课程培养思维,通过训练竞赛强化能力,通过培育孵化提高成功率,学校真正实现了学生从创意萌生到创新实践、再到实体创业的递进式培养。
“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既要顶天、更要立地。顶天就是继续在国际顶级的赛事上摘金夺银、为国争光,立地就是面向国家、行业发展需要,让老师和学生创业的激情和指向,深度融入国家社会发展。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提档升级打造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学校名片。”学校党委书记高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