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垂范:中科院的历史责任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辩证认识,在深化科研管理体系改革、统筹推进三者发展方面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近年来,伴随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中科院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扩张、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同质化竞争等现象。为此,我们需要从院层面到各研究所进一步发挥优势、明晰定位、聚焦重点、突出不可替代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面向需求和瞄准前沿的统一,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辩证关系,既努力保持和发展在基础研究的传统优势,致力原始创新突破,又更加注重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面向重大需求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比如,2011年实施“创新
2020”
以来,院层面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需求导向的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所层面深入实施“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的“一三五”规划,在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加大了力度。2013年5月,按照理顺关系、强化协同、提高效能的目标,对院机关进行了较大力度的科研管理改革,特别是按照创新价值链新组建设置了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要求,也充分反映了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不同的发展规律。
2013
年7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科院,要求中科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当前,中科院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率先”的要求,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和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优势,认真制订和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力争用15年时间,到2030年左右,根据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院属研究所进行较大力度的系统整合和精简优化,建立分类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打破跨机构、跨学科协同创新的障碍,促进价值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和工程,着力建设一流科研机构、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有效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作出应有的创新贡献。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院长(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4年
5月
15日
16版)
【延伸阅读】
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和联系
从目的和过程来看,科学是开发未知领域的,提供精神财富;技术和工程都是满足人类现实需要的,提供物质财富。科学研究不管是来自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驱动,还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需求以及已有技术成果的集成,往往都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自由探索的氛围,需要比较长的研究周期;技术研发和工程建造,往往都来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都需要取得立竿见影的应用效果。
从成果和评价来看,科学更关乎文化,是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可划在文化和社会事业的范畴;技术、工程本身更多考虑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一般可划在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范畴。科学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是论文、著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公有的知识”,评价以学术水平为主要价值导向,注重国际同行评价;技术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专利、图纸、配方、诀窍等,在一定时间内是“私有的知识”,评价更多地参考专利数量和质量;工程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物质产品、物质设施,一般来说是“属于”某个特定的“主体”的,评价更多地参考工程实体的质量和水平,技术和工程都注重应用部门、用户和市场评价。
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在开展兴趣驱动的自由探索式研究的同时,源自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创新驱动式研究日趋增长。正是这种需求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其内在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大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工程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工程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手段性活动。在工程活动中有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但这些技术发明和创造是工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工程的总体目的服务。技术可以是知识形态的,也可以是实物形态的,当从知识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化时就是工程活动。
科学与工程是相互影响的。科学是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推动了工程集成建造模式的创新。
对于科学、技术与工程(主要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三者分别比喻为水、鱼和鱼市场。没有水,就没有鱼和鱼市场。基础研究(科学)是水,应用研究(技术)是鱼,开发试验(工程)是鱼市场。没有基础研究之水,就难以养活应用之鱼;没有市场开发,也就没有鱼市场,老百姓也就不能享受到鱼的美味。当然,现实中,还有很多例子并不完全遵从这样的一维线性关系,但对三者各自的定位比喻是恰当的。
《光明日报》(
2014年
5月
15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