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科学的价值和基础研究的功效,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
充分认识科学的价值,逐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科学在致力原始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应用研究和开发试验对基础研究的“挤兑效应”。有人认为,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支持暂时没有什么效益的基础研究,而应更多采取“拿来主义”。但现实反复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是“拿不来”“买不到”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缺乏原创性重大成果、缺乏核心知识产权。
一方面,基础性科学研究开始时往往凭好奇心和兴趣驱使,并不一定马上以实用为目的,但是很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往往成为之后一些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比如,若20世纪初没有量子论、相对论的发现,就没有今天的半导体产业、纳米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没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就没有今天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而且,现代技术的核心知识产权,往往赶在向公众发布之前,是在基础研究活动中,在实验室的新发现还没有成为技术的时候,就开始申请专利加以保护了。
另一方面,基础性研究工作往往发挥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功效。比如,动植物分类、偏科的语言如阿富汗语以及历史、宗教等研究,在国家检验检疫、国际仲裁、阿富汗危机研判等方面就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冠状病毒等流行性病毒的基础科研中,我国大陆受竞争性科研经费体制等影响,对搞病毒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不足,相关研究学者纷纷转到热门领域,SARS突袭时,很难找到一个权威的冠状病毒学者,迟迟研究不出SARS为何物,最早还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凭借以往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经验和成果率先揭示的。还有,基础研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比如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彭桓武、周光召等就是搞理论物理研究的。显然,基础研究对锻炼、培养人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至关重要。我国这样一个泱泱文明古国,如果缺乏像纯理论物理、天文、数学等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缺乏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土壤,是很难想象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着眼长远发展,充分认识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在致力原始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逐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建设良好的创新生态,不急功近利,同时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梁启超说过,有系统之真知识,是为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是为科学精神。要引导相关科研人员不能把基础研究仅仅当作一个谋生的方式、一种职业的选择,满足于搞点项目、拿点经费、写写论文、报报奖,而是要淡泊名利、孜孜以求,弘扬“板凳宁做十年冷”精神;引导科研人员求实、求真、敢于质疑和批判、敢于探索,勇于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开拓新的科研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为创造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科研人员满足于追逐国外科研活动的热点,真正致力于原始创新,即提出新理论,创立新观点、新领域,取得有重大影响的新发现,影响人类认知的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太少。在这方面要摒弃单纯的论文多少论英雄的弊端,建立起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国家科研机构的定位也不能都以科学家个人的兴趣为导向,要有效整合资源,致力于重大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