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4月14日在主楼召开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座谈会。校长刘志刚出席会议,副校长姚郁主持会议。各学院主管科研副院长、学校学科办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科研院常务副院长曹洪亮在会上作学校科技发展综合改革思路汇报。总结了学校“十二五”以来科技主要进展与成绩,深入分析了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政策环境及问题与差距,阐述5点学校科技工作综合改革的思路。一是构建面向国家重大任务的创新机制,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建立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研发平台建设与发展机制;构建有利于重大方向凝练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组织机制;构建围绕重大创新任务的人才汇聚机制。二是营造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提升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构建以知识创新成果为导向的学术能力提升机制;构建有利于高水平学术交流的保障机制;构建有利于广大教师积极争取高层次学术兼职的促进机制。三是构建面向技术创新与服务支撑的协同机制,提升行业引领能力。制定以行业特色为核心的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团队联合攻关的校内协同机制;绑定船海核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产学研协同机制;探索组建彰显学校优势特色、汇聚学校及行业智力资源的高端智库。四是构建创新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提升服务国民经济发展能力。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强化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平台作用;探索创办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五是构建灵活高效的科技管理与服务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构建灵活高效的科技管理与服务机制;构建以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机制;健全完善安全保密工作机制和科技情报、科技宣传、科技档案等配套保障机制。
姚郁在会上指出,科研发展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抓手。学校“十二五”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形成了“高原”。当前面临着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次综合改革要重点解决学校科研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科研内涵式建设,全面提升科研质量。一要依靠团队“谋大事”。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和科研团队建设与协同创新,整合并发挥优势,瞄准国家需求,加强校内、校际及国际协同合作,充分释放激发广大教师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二要加强协同“干大事”。清醒、冷静地认识学校科研的现实发展情况,客观看待成绩和不足,营造鼓励协同合作的氛围和生态,谋划“平台式”科研型态,抢抓重大机遇,不断提升科研的含金量。三要持之以恒成大事。学院和团队要围绕既定目标方向,给予团队成员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紧紧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始终如一坚持积累,推动高原变高峰。他强调,学校“三海一核”主干院系和主体学科要贯通科研的“上中下”游,学校其他学院要积极融入到“三海一核”特色科研领域,完成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到行业应用的“全链条”科研,实现科研型态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努力提升支撑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刘志刚在会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是学校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是学校实现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而科研发展既是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先行军,也是学校实现转型升级,带动改革深化的力量源。针对学校的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他提出,一要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发展内涵式道路,全力进行科研“软实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支撑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和学校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引领和支撑行业发展。二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强校内外、国内外的协同创新。三要瞄准技术创新,提升引领支撑企业、行业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四要以此次改革为契机,从政策、机制体制上引导、激励做强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产出,鼓足发展后劲。五要发挥二级办学实体的积极性,实现“院办校”,充分调动、释放蕴藏在广大教师中的创新活力。
与会人员提出了相关院系应根据国家政策及相关文件,制定适合院系实际情况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鼓励和激发教师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及进一步细化科研团队的发展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