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时文】刘永坦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作者
佚名
来源
黑龙江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9-03-11

分享

从小立志,投身祖国工业化建设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家温馨的书香门第。然而,生活在内忧外患的乱世,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无法摆脱那挥之不去的阴霾和苦难。国家蒙难,民何以安?在那个充满苦难的年代,他幼小心灵深处早已种下科技救国的种子。  

1953年,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成绩优异的刘永坦以第一志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一年预科、两年本科的学习,作为预备师资之一,他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  

1958年,学有所成的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这年夏天,他走上了大学讲台,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成为向科学进军的“八百壮士”中坚力量之一。  

60年来,他埋头科研、教书育人,一直为国防和电子工程事业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鞠躬尽瘁,践行着知识分子的强国梦想和爱国情怀。  

10年,开创中国新型雷达之路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两院院士,即便是在全中国,刘永坦也绝对称得上是“光芒万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些殊荣的背后,是他从未止步的努力。他领导和培育的创新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技术成果“领跑”世界,成功实现工程应用,在保卫祖国海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当之无愧地被国人尊为“挺起中国脊梁的国宝级人物”。  

新体制雷达被俄罗斯人称为“21世纪的雷达”。当今世界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也都有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曾经对其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诸多因素,最终未获成果。  

1979年6月,刘永坦到英国进修和工作。在伯明翰大学期间,他对雷达有了全新的认识。传统雷达虽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国家因此致力研制新体制雷达,从而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中国也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1981年金秋,学成归来的刘永坦,来不及洗去征尘,便匆匆赶到哈工大实验室。他心中有个大胆的设想——他要开创一条中国新型雷达的之路。  

十年磨一剑。1992年初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时年56岁的刘永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0年,把实验室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    

研究成果虽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刘永坦觉得还远远不够。  

他告诉团队成员们,倘若成果不能变成真正的应用,那对国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和损失。“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被实践证实并得以丰富发展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只有这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是我们完成创新科研工作的指导方针。”  

“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在刘永坦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下,团队成员竟然全部义无反顾地做出了全力支持的决定。  

文章录入:UX_liyingchao    责任编辑:赵琳琳 


编辑:UX_liyingchao  审核:赵琳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