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郑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校模范教师标兵,曾获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奖、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ASME/IGTI国际燃气轮机学会杰出贡献奖等。
“大学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动力学院郑群老师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工作,这也是他始终坚守的理念。34年来,他坚守教育教学工作一线,为国家船舶动力领域培养一批批可靠顶用的高质量人才,也总结了一套风格鲜明的“郑老师的教学三步法”。
夯实基础,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郑群教授的工程流体力学是动力工程专业三大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开启“动力大门”的钥匙,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它不仅是动力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更是动力专业的入门课,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与启发他们对动力机械工程的兴趣同等重要。”郑群认为“对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和必经之路。”要做到融会贯通并不简单,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坚持课下备好每节课,对于课程内容充分熟悉,甚至精确到分钟,将一本100页的教科书,给学生讲薄到10页,讲出精华,也能够丰富到500页,讲出厚度,这是郑群从教30余年目标与经验。
郑群认为,培养船舶动力高质量的人才要做到两点:一是培养学生夯实数理基础。理论基础的深厚决定学生科研道路的高度和长度。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理论基础过硬,吃透悟深,才能给学生讲明白、说清楚。二是培养学生从动力工程应用背景出发,解决实际的动力工程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从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出发,最后再到工程实际应用,这种培养方式虽然可以保证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郑群的课程以“问题导向”,尤其是动力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反向出发+正向迭代”,即从一个工程实际问题反推学生在实际需求中需要的基本方程、需掌握的基本原理,回归到基本概念之后,再从三个“基本”出发进行有目标知识学习,实现“正向迭代”,正反两个过程形成教学闭环,既夯实了理论基础,又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动手能力。
这一方法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团队全面推开,郑群定期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作为学院教学督导他还会深入青年老师课堂听课,手把手地带动年轻教师的成长。年轻教师高杰2015年留校教授《工程流体力学》,该课程理论抽象,在公式推导过程中容易出错,郑群让他走上讲台前进行教学模拟,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语言到动作,郑群逐一给予指导,“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功,决不能放松。”在郑群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年轻教师逐渐成长,“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做支撑。高水平的师资,才能带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科学素养,助力学生走向学术前沿
“理工科学生,真正需要的是科学素质教育。”郑群认为科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科学家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是学生走向学术前沿必备的基本功。”郑群让学生深度参与燃气轮机气动热力学团队的实际科研项目,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科学和工程的前沿,练就学生科研素质。
2018级博士生原泽跟随郑群学习已有5年,曾深度参与过深空探测器动力转换单元研究等科研项目,在研究应用于深空探测和水下潜航器的新一代高能动力系统的过程中,郑老师看中了氦气流动时摩擦力更小,换热能力较空气更强的特性,提出用氦气作为能量转换的介质来提高动力系统的功率,进而提升深空探测器和水下潜航器的航程。氦气达到与空气压气机相同的增压比是完成该设想的关键。郑群鼓励他在原有的设计体系上大胆创新,从降低气体的压缩难度入手,寻找工作介质构成作为突破口,最终原泽同学在工质热物性和惰性气体流动方面的试验取得了进展,解决了惰性气体流动的边界层转捩等关键科学问题。郑老师“努力成长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科研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成为原泽科研道路上的座右铭。通过在实际科研项目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总结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原泽的研究工作不仅协助解决了该研究领域实际难题,学生本人也在科研过程的历练中不断成长。在博四年间,原泽跟随老师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篇,连续多年获中船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发表论文的数量,郑群更注重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养成、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并不断培养学生走向学术前沿的能力。郑群的学生们以“季汇报”代替“周汇报”,他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指导过程中他更多时候是点拨学生而不是命令学生。在小组讨论时,郑群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支持学生提出独辟蹊径的个人想法。他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高级”工程师,每个学生的“博士论文都能成为其研究领域的‘参考书’”。
在郑群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达100%,学生团队连续4年获国家奖学金,多名学生成功申请博士创新基金并获得优秀成果。
爱国情怀,要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入教科书
“钱学森、吴仲华、杨士莪……”这些人的故事和背后的精神是郑群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要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入教科书”,工程流体力学课堂上,郑群选取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向同学们传递着科学家精神、爱国精神,鼓励他们学习、科研过程中要心怀爱国之情。
阿基米德定律是流体静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动力学的基础之一。每讲到此处,郑群都会将阿基米德所处时代与中国同时代进行对比,讲述他日以继夜发明抵御敌国武器的故事,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实现科研报国之志,鼓励学生成为中国的“阿基米德”。
“我们对钱学森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同学们对钱学森有什么了解呢?”在讲流体边界层“卡门—钱学森”公式时,郑群以提问的方式将同学们带入钱学森的故事,通过学生之间的讲述、交流与讨论,让大家对钱学森深入了解。通过讲解“卡门—钱学森”公式,介绍钱学森在气体动力学领域的成就,以及钱学森为祖国的两弹一星方面所做的贡献。
郑群在流面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吴仲华院士的吴氏(Wu’s)理论,通过讲解两类流面理论在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设计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鼓励同学们学习吴院士的科学家精神,最终将中国人的名字写入课本,为国争光;在讲述边界层流体转捩时,引入水声方面的知识,讲到我校杨士莪院士为祖国水声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些人物、故事不仅让郑群的课堂有趣、有思想、有情怀,更成为学生一生难忘的回忆,这种催人奋进的科学家精神、甘于奉献的爱国情怀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很多年后,学生返回母校时,郑老师课堂上的小故事仍是他们最乐于谈论的话题之一,郑老师的那句“要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入教科书”依旧给他们带来温暖与力量。
30多年来,郑群始终以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目标,潜心教学、不断探索,他的教学三步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奉献于国家动力行业的领军人才,他们从郑群老师手中接过动力的火种,为祖国的动力事业增添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