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流云间青檐碧瓦,回首处栋梁参天。脚踏白山黑土,胸怀万里海天;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这熟悉的旋律自听过就难以忘记。闭眼,回忆中最深刻的是学歌时教室的窗外,夕阳通红的余晖中厚重粗粝的墙体略微斑驳泛黄,静静矗立着,弗若严肃长者的面容,默默地,默默地,守望着春华融为冬雪,守望着一代代学子秋来春去。
哈军工,哈军工,哈军工,心里默念这个名字,想起曾经为中华之崛起应党建立的它,想起一项项关键技术承载祖国的欣喜从这里走出,想起曾有一位位中国栋梁曾在此伏案学习,就有一份难以言表的厚重感压在心上,就有一份朴素大气的自豪感冲扩胸腔,这也是只有哈军工学子才明白的一种传承延续。
我思考着,这份传承延续究竟是什么。
我想,也许,这份传承延续是为国为民的厚重责任。
这种责任,是它——哈军工自建立之初就磨灭不了的印记。一九五二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正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美国全力出击,中国志愿军奋力抵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历经半个多世纪抗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的新中国,怎能容许他人威胁?好不容易得来曙光的中国怎么能再度落入被奴役的黑暗?然而事实却是,当时的中国军事装备、技术等方面落后其他国家太多。敌人子弹的穿梭、炮弹的轰击,对战双方技术的差距不得不用战士的血肉之躯去填补。“老大哥”斯大林说,得办一所新中国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于是,前线的陈赓大将被召回,受命建造一所中国从未有的新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党和中央领导人批准申请,苏联顾问团指导帮助。
当时的条件苦,没有办高等军事工程学院的经验,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甚至,没有修好的教学楼。陈赓大将为了给老教师多腾出一些地方,住在一个连转身地方都没有的小平房;来自五湖四海的老教师们,住的是只有一个大火炉的零下十多度的房间,吃的是凉饭。建设起来,建设起来,为了新中国强大起来,为了守护中国人民,把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学校建设起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时刻不能忘记。今天的我们,因为他们,才能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中;因为他们,才能接受着世界先进的技术观点;因为他们,才能生活在和平富足的新中国怀抱中。
我想,也许,这份传承延续是咬牙拼搏的奋斗精神。
作为刚入校新生的我们,就曾被哈军工的一位“狠人”震惊拜服。他就是哈军工53级学员谭国玉。作为一个参军多次立功的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开学就曾说过:“我人在阵地在,一定要像消灭敌人一样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却很可惜因为文化实力不够,在哈军工入学摸底考试五门功课只得了7分(当时实行的是5分制)。但他在陈赓大将的鼓励下,没有放弃,继续发挥“人在阵地在”的学习精神,拼命学拼命学,夜晚抖着冷借着光继续在锅炉房学习,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两个小时,身体日渐消瘦。功夫不负苦心人,从第三学年开始,谭国玉每科考试成绩全是五分,之前还不相信的苏联顾问因此感叹:“在谭国玉同志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战无不胜的。”
“不仅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不光是学生经历着严格的规范学习,“台柱子”的教授和老干部也时刻吃苦办事培养人才。为了提高教授的整体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每个教授给学生讲课前必须给领导、顾问先讲一遍课,由此制定出每节课标准的授课方式,要求人人过关。一些教授的代表,如刘恩兰、黄景文、马伯福教授,对学生课业的关心比学生自己还着急。还有管理着学员的老干部们,真心实意地把学员当成自己的子子孙孙。曾有一位学员在投弹演习时把手雷投掷到了掩体前面,区队长一个箭步冲过去,把学员压在身下。一阵巨响后,学员安然无恙,区队长的背后渗出了鲜血。
我想,这份传承延续得还有很多很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解决问题精神、艰苦朴素的实干精神、迎难而上的开拓创新精神等等等等。这种传承,之所以得以延续,不是因为这些词只挂在嘴边高喊,而是因为精神这种无形无质的东西在一辈辈哈军工人言行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仰。曾经哈军工授命于祖国党的危难之际,建立为中国人民强起来振新起来。一代代先辈们挺直腰杆咬着牙,从用血肉身躯守卫疆土到弃戎从科,学习科学技术武装中国。他们背上中国前行,抗下一路的风风雨雨,换来的是后辈的中华儿女不在任人欺辱,换来的是今日中国之屹立于世界之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日子。曾经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鞠躬尽瘁一辈子的先烈们,毛主席,周总理,陈赓大将,你们看到了吗?今天的中国,强大起来了,我们已然经历过高速发展阶段,很多技术军事领域跻身世界前流;我们百姓摆脱了贫困,人人过上了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就连新冠疫情也不能打倒我们,中国人民已然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身为后辈学子的我们,感念前辈的荫泽,深知前路仍然多坎,但必将奋勇前行,呈下时代的接力棒。
斯人虽已逝,精神永流传。